雨水节气
雨水是我国传统24节气中的第2个,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的到来不仅表明降雨的开始及雨量的增多,还表示气温将由此升高,但这种升高并不是持续性的,会有明显的反复,这种变化剧烈的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会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Part.1
节气养生
1.谨防寒湿上身
“雨水”节气之后,外界初春阳气渐生,此时北方阴寒未尽,但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这时人体阳气尚未充足,对风寒湿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这种湿寒的气候对身体脏腑和关节会有一定的影响。
“雨水”节气防寒湿:
勿过早减外衣:“燥寒冻肉,湿寒入骨。”由于春气涌动,有些身体偏热的人从感觉上想要减少外衣,但由于身体阳气尚未充盛,过早减衣最容易导致湿寒入骨,出现各种筋骨关节疾病。
年老体弱者少用或不用冷水:雨水时节在北方地区仍然较为寒冷,体弱者用冷水比较多时,湿寒容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导致病邪滞留于关节,出现关节酸麻肿痛、僵硬疼痛等症。
洗头及时吹干:洗头淋浴后要及时吹干头发并擦干身体,因为这时毛孔较为开放,寒湿之邪易趁机而入,一则容易感冒,二则湿气容易进入体内。
2.预防传染病及疾病复发
“雨水”代表的春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尤其以新冠肺炎为代表的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在人员相对密集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所以这个季节大家一定要注意科学防范。
除了传染病,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波动剧烈,这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对老年人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影响会比较明显,容易诱发心脏病、哮喘等疾病;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发烧,所以大家尤其要注意随着温度调整衣物及生活起居。
3.祛湿养脾,调和脾胃
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如果还有体内湿邪内盛的情况,那么内外湿邪胶着留恋,更难以祛除。
中医还认为,肝主生发,在春季肝气旺盛,最易克制脾脏功能,不仅导致脾胃消化水平的下降,还降低了脾脏代谢水湿的功能。
所以“雨水”前后应当注意健脾祛湿,着重养护脾胃。
Part.2
常见疾病
“雨水”节气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就是寒湿,而寒湿之邪最容易困阻脾胃,尤其对于平常消化功能就弱的人更是容易出现各种病症,出现如腹部胀满,口中粘腻,食欲不振,欲呕,口淡不渴,腹痛腹胀,大便质粘,头沉身重,不喜活动,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妇女白带量多、色白、质稀等各种表现...
Part.3
调养方法
1.生活调养
饮食--祛湿除寒宜食粥:“春时宜食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祛浊生清。除了粥之外,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鲫鱼等,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适当选择这类食物。
运动--适当活动宜缓慢:随着雨水节气气温回升,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促进气血运行。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会消耗津液、损伤阳气、易受风寒,运动时还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睡眠--养生眠食最重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将睡眠称为“眠食”。研究表明,睡眠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在高质量睡眠状态下,体内会出现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变化,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2.中医调养
中医认为,腹部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脾胃居腹部正中,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和统摄精血神液来充养敷布全身,脾胃功能正常方能令五脏六腑强壮无恙。“雨水”节气,阳气未足而寒湿仍盛,最易困阻脾胃而出现多种病症。
想要预防或治疗这些问题,有一种特色的中医外治疗法--脏腑推拿一定要介绍给您。
脏腑推拿就是选择以腹部为主要治疗部位,采用特定的推拿手法,以改善腹部气血循环、调整五脏六腑气机运行状态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升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对多种慢性疾病、亚健康调理等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可以治疗: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内、妇、儿等各科病症,如腹胀便秘、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胁肋胀痛、更年期综合症、月经不调、痛经、上热下寒等症。
尤其对于寒湿困脾造成的脾胃功能虚弱、体内寒湿停留等症,能够促进水湿代谢、强健脾胃功能,起到治疗和调养的目的。
中医大家张景岳提出:“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新的一年,从脏腑推拿养脾胃开始,就像在春天播种健康的种子,按时节、勤照护,健康的身体会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
Part.4
咨询就诊
辽宁中医传统疗法中心
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