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吾爱吾师吴颢昕ldquo医者意
TUhjnbcbe - 2022/5/11 15:23:00
公益中科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80504/6213643.html

个人简介

吴颢昕,男,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获学士学位。年起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学位,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江苏省国医名师孟景春教授工作室负责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三十年。善于运用中医传统方法治疗各科疑难杂病,专业诊治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头痛、癫痫、失眠、冠心病、心绞痛、心率失常、动脉粥样斑块、脉管炎、高血脂、血管性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对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返流性食管炎、颈椎病及腰腿疼痛、更年期综合症等各科老年疾病及肿瘤放、化疗后的调理亦有较深入的研究与较好的临床疗效。

《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玉传》提出:“医之为言,意也。”

自此,历代医家对此进行阐发、注解,见仁见智。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亦时常可以见到“医者意也”的说法。似乎,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就蕴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味道当中。那么,医家究竟如何以“意”来构建这门学问,又是如何践行的,也许我们可以从吴教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中窥见一二。

用心思虑

曰意

《旧唐书·许胤宗传》:“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告诫医生当殚精竭虑,用心思虑,分析病情要体察入微。

对待病人,吴老师总是和蔼可亲,在学生们的印象中,老师几乎从没对病人发过脾气。因为吴教授主攻脑病科,在门诊经常会遇到比较焦虑的病人,问的问题特别多,情绪也不稳定,吴老师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地解答病人的各种问题。还经常教导学生,作为医生一定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使病人特别多且病情复杂,吴教授对待每个患者都细致入微,毫不懈怠,每次老师的门诊都是下午一点多才结束,都是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吃饭,有时一些外地赶过来的病人来得晚挂不上号,吴老师也就顾不上吃饭,先帮患者看病,也不收取费用。医者仁心,可见一斑。

吴教授说,“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言,诊疗过程中必须用心思虑,不可肆意妄为”。老师行医多年,医术精湛尚且做到如此,学生们更不敢忘。

判断推理

曰意

《太平圣惠方》:“夫医者意也;疾生于内,药调于外,医明其理,药效如神,触类而生,参详变易,精微之道,用意消停”,告诫医者临床诊疗重在判断推理,加上触类旁通、用心揣摩、三者缺一不可。

吴教授曾经带过一位无任何临床经验和医学实践的药学生,他于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专业,毕业工作后半年多,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学识薄浅,有很多不足之处。不久前他的舅舅不幸死于脑梗,得知消息后他非常伤心,也反思自己,学了几年的医药学专业也不能照顾好身边的亲人,痛定思痛,他来到吴老师的门诊,想要跟师继续学习医学知识,吴教授欣然应允了。

至于为什么要找吴教授,他说:“大学期间,吴教授带我们班的中医基础理论课,老师不仅讲书本上的知识,还更多的结合临床案例分析,让人身临其境,因此印象深刻。”于是这位同学一直跟着吴老师抄方学习,一晃竟有5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干燥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股骨头坏死”到后来的“雷诺氏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垂体瘤”等一系列他从未听过,见过的实际病例,吴老师都为他耐心的解答与讲解,并常常给他机会去亲身接触思考,推理诊断,再到决定治疗方案。在这期间遇到阻碍,不懂的地方,老师总会对他说,“要多读书,读古书,特别是《内经》,仔细参详领悟书中内容,结合临床案例判断推理,慢慢就会有思路”,“也要多读好书,有了更多的理论知识,再去思考临床上个体的不同,返回来之继续读书,就会有不同感想”。吴老师的谆谆教诲,这位同学铭记于心,他日复一日地研究不同的案例,并分析推理,逐渐学会了自己诊断、开方,他说:“从毫无基础到如今的小有成就,想到自己终于有了一些学医的感悟,有了治疗患者、照顾家人的能力,真正感到开心与自豪,这一切都要感谢吴老师的悉心教导。这五年中,老师对待病人的不急不躁和仔细诊疗推理;对待急症病人的临危不乱,都历历在目,让我学到很多。作为他的学生、徒弟,我深感荣幸。”

《圣济经》:“医者意也,以意体之,方无不当”;《蠢子医》也说:“医者意也,不可以妄试,不可以轻尝”,都强调临床要大胆判断、推理、小心求证。笔者想,吴教授不仅自己做到了这一点,还将这个方法教给了学生。

医患沟通

曰意

《外台秘要》:“古之所谓良医,盖以其意量而得其节,是知疗病者皆意出当时”,医生临诊之际,首先要与患者心意相通、仔细沟通,然后方能深得其意进而作出正确的诊疗。

“作为一名中医资深专家,大学教授,吴老师始终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跟随吴老师学习三年的学生说,“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上至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下至家境贫寒的普通百姓,老师都一视同仁,有时来了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吴老师会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酌情避免使用贵药,力求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对于病人提出的请求,吴教授也会尽量满足。凭借其高超的医术、深邃的医道,吴教授成功治愈了许多难病、重病、怪病,在患者中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因此,医患关系十分和谐融洽。医生多站在病人的角度着想,患者也能心领神会,医患配合也就取效如神了。

传道授业

曰意

吴教授常对学生讲:“只要你们肯学,我是不保守的,我很乐意把我的经验传授给你们。希望你们有朝一日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确如此,对待学生,吴老师总是勉励大家刻苦学习,扎实的掌握好医学知识,免得“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病人负责。每次门诊遇到典型的病人,吴老师都会引经据典,循循善诱,耐心地为大家讲解,直到我们真正地明白为止。对于学术方面,吴老师也告诉学生:人生的第一篇文章,一定要高起点,高价值,必须慎重对待,否则心态受挫将影响未来对于学习和科研的信心。

有位学生本科二年级时跟随吴老师学习,学习不久便在查阅文献后自行撰写了一篇综述,吴老师看后并不褒奖,也没批评,反而搁在了一边,不让其投稿,这位学生当时十分不解。经历了若干年的实验研究后,他的文献阅读和科研思维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度拿出这篇后,才恍然大悟,由于当时的思维和阅历受限,写出的文章十分幼稚,倘若当初投稿势必失败而自信心遭受打击,这才明白老师的一番深意。吴教授常说,做学问一定要实事求是,秉承严谨的态度,一定不能弄虚作假,要勤奋钻研,追求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吴老师的学术态度深深影响着学生们,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至今已发表几十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吴教授以其精湛的医技、深邃的医道与高尚的医德深深影响了学生与患者,无论是以师或是医的身份出现,都无私地奉献自己,燃烧自己,关怀学生关心患者,医者仁心苏万物,杏林妙手传千秋。这,就是古往今来的医者所一脉相承的的仁德与仁心吧。

稿件来源∣吴周烨

稿件整理∣努力努力要努力c

策划∣宣传与新媒体中心

编辑

珂馨

审稿

李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吾爱吾师吴颢昕ldquo医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