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更年期,人们通常会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这样的中年妇女形象:歇斯底里,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燃易发飙。
更年期有个更加正式的名字:围绝经期。这本是女性必然经历的生理阶段,而「更年期」则让它成为了一个渗透着偏见的符号,一道被污名化和病理化的刑罚,构筑起中年女性的身心围城。
1.什么是围绝经期?与大众眼中「病态」的刻板印象不同,「围绝经期」是中年女性正常的生理变化过程,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通常发生于女性的45岁到55岁之间。这是一个渐进性的、漫长的的生理过程,会持续数年,直至女性进入老龄阶段。在医学上,围绝经期的整个周期一般被划分为3个阶段:停经前期(Premenopause):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逐渐延长且不规则,月经量渐趋减少,停经前期的开始会早于月经周期开始明显不规则的时间。围绝经期前期(又称近更年期Perimenopause):是指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完全停经前的一段时间。一般持续4~7年(有时可达14年),直至围绝经期完全绝经。因此,围绝经期包括围绝经期前期和围绝经期完全绝经两个阶段。停经后(Postmenopausal):是指女性经历完上述阶段,至少12个月没有月经的情形,亦即进入老年期前的阶段。*围绝经期的女性特点在「围绝经期」周期中,女性独自承受着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转变。她们往往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既是家庭中的「半边天」,又是单位里的中流砥柱。「围绝经期」会为部分女性带来身体和情绪上的不适,对她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其中,潮热和盗汗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一些围绝经期女性可能会感受到身体某个部位忽然散发出潮热的感觉,这股热感会逐渐席卷整个身体。夜间的盗汗会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的睡眠,从而导致疲倦、烦躁和记忆力衰退。我的潮热现象特别严重,由于长期吃药,对药物也产生了比较大的依赖性。一旦停药,症状就会加重,让我非常困扰。我也感到非常焦虑,对死亡有一种巨大的恐惧,担心自己或者家人会得重大疾病忽然死去。
——受访者Z女士
围绝经期女性的生理变化往往是「隐形」的,私密的,局限和聚焦于个人体验。然而,身边的人更多感知到的,是她们「显性」的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外人更倾向于将这些情绪表征归为她们本身的问题和「罪过」,忽视背后的生理因素。「更年期女人不讲道理」「更年期女人爱发脾气」这样的凝视与污名,为围绝经期女性套上了又一重枷锁。
围绝经期期间的身心不适会辐散到她们的家庭关系和职业发展上。工作压力,对孩子的担忧,人际关系的紧张,对身体衰老的焦虑……层层叠叠的因素交织成一张「不适」的网,围绝经期女性被笼罩在其间。「夕阳红」的前奏不是光明的攀升,而是晦暗朦胧的雾霭。2.她们如何看待围绝经期?年将有12亿女性处于围绝经期,其中中国女性2.8亿。她们中的多数对围绝经期最基础的认知,往往由对身体进入这一阶段后变化的感知拼凑而成。我看电视里xx口服液的广告就买来喝,也没去看过医生。就觉得像广告里说的脾气暴躁了应该就是更年期了。
——受访者H女士
她们很少将围绝经期综合症看做需要去改善的「症状」,而是需要去克服或忍耐的「感受」。这样的认知偏差,使她们偏离了正确的应对路径。
因此,要想解决女性无法有效应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问题,不仅要从最表层的提高认知入手,更要回应深层次的群体普遍性。这就需要从她们的视角出发,即从她们的「感受」出发。
而她们的「感受」不仅源于进入围绝经期后身体经历的变化,还源于其家庭观、消费观与健康观在自身的投射。
家庭观时代背景在她们身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养成了她们坚韧、有担当、重视家庭、甘愿付出的特质。作为大/小家庭运转的「轴心骨」,家庭美满是她们奋斗的源动力。这个阶段的她们,既希望可以为子女的成长、求学之路提供长期稳定保证,又肩负着照料父母的责任。而她们往往在优先考虑家庭的需求后,才会顾及自身的需求。至少对70后来说,自我对我们来说是很奢侈的,因为我们要面临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生活压力太大。
——受访者C女士
经历围绝经期,她们感到最难以应对的,还是内心的斗争,恐惧感、失落感、失控感时常萦绕在她们的心头。将自己视作家庭中重要支持的她们,在面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变化时,不愿意给家人带来负担,认为最有效的路径是「自己和自己和解」。消费观尽管在个人的享受型消费与家庭消费上,偶有超常支出,但时代背景下的理性消费意识仍在影响她们当前的消费习惯。受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影响,她们普遍重视性价比、理财规划意识强、持家有道、注重资源合理分配。基本上是缺什么才买,很少会再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急着要用的东西才买它。
——受访者M女士
在面临围绝经期、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衰老」时,她们的理性消费观所映射的应对方式,是更热衷于选择大品牌、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能与她们建立信任感,并且切实提高生活质量,协助解决这一特殊阶段带来的问题。
健康观围绝经期在公众认知中多来自于片面且非专业的渠道,简单粗暴的广告宣传语、亲朋好友的分享、网络上真假难辨的信息,这些元素都在左右着围绝经期女性群体的健康观。
而缺乏理性的判断基础、官方机构的科学辟谣,也会导致「围绝经期」的固化认知难以被打破。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现在很容易累,记忆力也在下降,突然很怕热,我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怎么去找解决办法。
——受访者Y女士
3.她们面临着哪些阻力?进入这一生理阶段的女性群体,独自经历着围绝经期给身心带来的不适变化。作为多重角色,她们还需要面对和回应更多来自生活的「被需要」。来自内外在的双重压力,让不被理解的她们感到无所适从。
3.1围城里的内在困境
在大部分女性看来,围绝经期的到来意味着人生将步入长跑的赛末点,她们希望能够手握一份美满平和的人生答卷。
然而,这个身体机能逐渐进入老化期的节点,也正是家庭、职场环境出现兴衰交替的变化期。「内忧外患」让围绝经期女性深感无力和焦灼,日常生活备受困扰:
身心感受发生明显变化家庭生活压力大无人理解和关心围绝经期女性会经历较长时间周期的生理紊乱和心理波动状态。围绝经期的结束意味着女性进入了老年期,逐渐步入生命的新阶段和变化让她们感到迷茫无措。她们也承担着比年轻时更复杂的社会角色,不断面临着来自生活四面八方的新挑战。身心的不适让她们在面对外部夹击时感到孤立无援。在中国,女性作为母亲的角色,在整个家庭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当提及「家人」的角色,大家最多提及的是「自己的母亲」,占比达81.8%。她们内心独立面对着上述巨变,来自家庭和周遭环境的关爱和理解有限。而同时,外界也为这一女性群体带来多重压力。3.2围城之外的隐形屏障外界对「她们」的忽视和偏见源于不了解和错误认知性别歧视是所有女性生理现象污名化的根源当前外界举措并没有从实质改观公众对「她们」的正确认识和支持一直以来,围绝经期鲜受重视,女性群体的家庭成员少有人知道这是普遍存在的生理阶段,因此也不会考虑到如何给予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