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麦,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作为主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本草拾遗》中提到:“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古人早已认识到小麦对人体的滋养作用。除食用外,小麦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小麦味甘,性平,归心经。《医林纂要》概括了它的四大用途: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本草再新》把它的功用归纳为四种: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而现代医家更多取《本草再新》中养心一用。因为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以养心液,故而古今医家多用小麦治疗心液不足之证。汉代医圣张仲景的著名方剂甘麦大枣汤中使用了小麦,就是取其养心液作用,治疗心血不足而引起的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多呵欠、悲伤欲哭等症,取得很好的效果。
现代很多医家也用小麦为主药治疗心液不足导致的妇女精神失常,悲伤喜哭。对于更年期妇女,食用未精制的小麦也能缓解更年期综合症。
说到小麦我们又不得不提起浮小麦,浮小麦出自《本草蒙筌》,其甘、凉,归心经、脾经、肾经,是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功效为固表止汗,益气,除热。现代临床应用于治盗汗及虚汗不止。
“浮小麦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
浮小麦为何有如此好的敛汗作用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医一大特色——五行。浮小麦是壳,从完整果实来看,皮、壳等最外面的五行是属于金的,金性收敛,在人体合皮毛,因而小麦具有敛汗的作用。
由此可见浮小麦也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那浮小麦与小麦又该如何鉴别呢?
小麦取饱满、质重而入水下沉者入药;
浮小麦取籽粒干瘪、质轻而浮于水面者入药。
两者均可除烦热。但不同的是小麦偏重于安神除烦,如甘麦汤。浮小麦偏重于除烦止汗,凡阳虚自汗、阴虚盗汗均可应用。气虚者,可与*芪、牡蛎、麻*根配伍,以益气固表止汗;阴虚者可配知母、*柏、龟板等,以清热滋阴敛汗。
下面是一段视频
视频来源:bilibili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与小麦相关的养生粥
小麦山药粥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食材:干山药片30g小麦仁50g糯米50g
制作方法:山药、小麦、糯米加适量砂糖同煮为稀粥。
用法:早晚餐食用,温热服。
疗效:补脾胃,安心神,补肾固精。适用于妇女更年期,脾肾不足,精神不振,失眠多梦,食少便溏,腰酸痛等。这期推送就结束啦!我们下期见!
姜德友教授图文:陈文嘉
编辑:于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