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特色疗法,根据《*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研制的配方,选择穴位贴敷,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夏治”三伏贴敷,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一、临床功效
“冬病夏治”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治本”的目的。
二、古代疗法
中医传统贴敷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临床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远古时期,先民就已学会了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帝内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患。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
三、适应症
1.风湿骨病: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各类骨关节疼痛,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虚寒性头痛,风湿引起的颈肩腰腿痛及胸腹痛等。
2.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病,中焦虚寒,慢性胃炎,慢性胃肠炎,虚寒性便秘,胃肠功能紊乱,虚寒性腹泻等。
3.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各种慢性咳嗽、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等。
4.妇产科疾病:坐月伤风,产后头痛、下焦虚寒,月经不调、宫寒,痛经,带下病,更年期综合症等。
5.儿科疾病:小儿消化不良,小儿厌食、遗尿、腹泻,反复感冒等。
6.阳虚,亚健康人群,畏寒怕冷,腰膝酸软,手足冰凉等
四、禁忌事项
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
五、贴敷方法
三伏贴是三伏期内,在患者背部特定治疗的穴位,将中药研粉后,敷贴于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上,即完成三伏贴,以减缓既往疾病的发作,对于常年患病的患者,就能明显改善症状。
六、贴敷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贴敷注意事项:
避风、寒、湿,少用空调、电扇;禁食海鲜、生冷、羊肉、酒类等;贴敷当天禁止洗澡。
儿童贴敷时间为2-4小时,由于孩子年龄小无法正确表述贴敷部位的感觉,且皮肤较敏感,首次贴敷应密切观察宝宝局部皮肤反应情况,每半小时查看一次为好。出现轻度痒感,属正常反应;如有出现发红、疼痛及烧灼感,可随时揭去。如有发热、咽痛应暂停贴敷,皮肤有破损、对贴敷有过敏者不能进行贴敷。夏季气候炎热,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汗出。贴敷当天,应禁冷饮和油炸食物、禁洗冷水澡和游泳。
贴敷禁忌症
支气管扩张、发热、肺部感染急性期、咳*痰、咯血、活动期结核、皮肤过敏、孕妇、2岁以内儿童、严重糖尿病控制不佳者、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瘢痕体质等。
七、年三伏贴时间安排
伏前开穴:年7月11日---7月20日
初伏时间:年7月21日---7月30日
中伏时间:年7月31日---8月9日
末伏时间:年8月10日---8月19日
我院三伏贴优势:
一、专人专方,胃肠系统穴位、呼吸系统穴位、疼痛穴位、妇科穴位等四大类,分“成人型”和“儿童型”。
二、不同年龄贴敷时间不同。
温馨提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即将开始,请广大市民提前做好准备,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由于患者较多,且集中在一到两天内贴敷,为避免长时间等候,请提前预约。
贴敷地点:医院一楼门诊(源汇区太行山路与柳江路交叉口向南米路西)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