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女性更年期长期以来被视为是女性走向衰老的开端,在医界、大众文化以及女性自身的角度都达成了共识。文章从社会性别视角对这三方面建构更年期话语的过程方式进行分析,考察背后蕴含的性别理念如何影响更年期的判断叙述,导致更年期在大众文化中的问题化与妖魔化;同时,这种话语反过来如何影响女性自身在更年期的体验、自我认同。文章认为,更年期与其说是女性生理现象,不如说是社会文化的性别化建构的产物,体现了女性身体化趋势在大众文化中的加剧。
一、女性更年期的含义及其问题化
围绕着女性更年期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更年期?女性更年期是如何问题化的?
1.更年期的一般界定
更年期特指“女性卵巢功能从旺盛状态逐渐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包括绝经和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又称“围绝经期”。现代医学一般指45-55岁之间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而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被认为是女性走向衰老的开端和过渡期。
与更年期紧密相联系的就是“更年期综合症”,又称“围绝经期综合症”,是指更年期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常见的包括月经紊乱、潮热盗汗、心悸失眠、胸闷头痛等。
可以看出,这些界定主要依据医学上的基本判断而做出,但又不止于医学描述。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关于女性更年期的性别衰退的生理源头描述,二是与之相关的身体衰退并发表现,三是这一过程中伴随的与文化相关的女性心理与社会感受。这些不同层面的融合,可概括为女性更年期总体上的问题化。
2.女性更年期的问题化
从医学上看,更年期从一开始提出就是一个问题化的概念,更年期被视为是女性身体各大系统和器官开始全面进入衰退阶段的高风险时期,需要时刻警醒并及时对症治疗。
然而,更年期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概念。在大众文化中,更年期从一开始出现就完全是个饱含性别文化意涵的负面概念,它由女性生命周期中一个特定的阶段,引申为含有负面品质的女性人群,包含了诸如喜怒无常、唠叨不停、敏感多疑、不像个女人等说法,基本上可归结为“不正常的女人”或“不正常的人”,所以甚至常常被人们用来作为指责或辱骂某人或者某些人群的贬义词。
在流行的文学或影视作品中,更年期的这些所谓负面特点往往被漫画性地夸大为造成个人和家庭喜剧或悲剧结果的一个重要元素。例如更年期被妖魔化为女性一生中最令人恐怖的阶段“,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被认为是家庭生活的灾难时期,也被认为是婚姻出轨、家庭出现危机的高风险阶段。在这种文化浸润下,女性自身对于更年期的恐慌有时比他人更甚。
总而言之,女性更年期无论对社会、对家人、对自己来说都被视为问题,这种问题化与污名化,与更年期话语的建构方式有关。
二、更年期话语的建构及其背后的性别理念
更年期话语的建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医学界、大众文化以及女性自身。它们在共同的性别理念中相互胶着与融合,造就了关于更年期的流行叙述,成为加诸女性身体的权威注解。
1.医学界的叙述
医学界在更年期问题上的叙述是缺席的或者零散的、不完整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生命衰退在女性身体上的自然表征,而在具体临床实践中讲究的只是对症治疗,无不适则不治。
然而考察与更年期相关的医学实践,还是可以看出国内医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基本态度。现代医学设计中与更年期症状治疗相关的门诊科室主要是妇科与内分泌科。妇科主张以针对性药物、手术检查及切除病灶或器官为主要手段,这背后的意识形态即女性主要作为生育工具和性工具而存在,由于这两个角色功能走向衰退,相关疾病治疗就形成了这种切除器官方案的简单化思路;而内分泌科的思路有很大不同,他们主张通过积极补充雌激素来达到减轻病症、延缓衰老的目的,这种治疗可以归结为是一种性别化的思路。表面上看这两种治疗思路是对立的,但其结果都加重了女性更年期的性别认同危机。
2.大众文化的叙述
在大众文化中,更年期被视为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问题时期,处于更年期的女性被视为问题人群而被界定为“不正常”。
首先是作为“不正常的人”。即女性更年期阶段表现出生理和心理的异常。更年期综合症在主流文化中被扩大化和极端化,并常常被用作影视文学作品中一个带来人物和故事戏剧化冲突的元素。
其次是作为“不正常的女人”或者“中性人”。即女性更年期阶段所表现出的身体、外貌和性特征上的变化,比如肥胖、皱纹、容颜渐失等等,由此可以看到女性作为生育和性爱对象角色在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淡出。从市场消费走向和商家广告中可以明显看出,处于更年期的女性不再是消费市场的宠儿,而是被划归为老年消费市场中的特殊群体,顶多作为亲情故事中的母亲角色出现。
因此大众文化中关于女性更年期的“不正常”,一方面着眼于女性身体和性角色淡化所带来的性别身份的否定;另一方面也着眼于作为个体的人走向生命末端的转折的开始:出现健康警报、衰老迹象等。于是女性更年期的身体退化被赋予了双重含义,即性别的衰退和身体的衰退。身体由此进入一个需要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