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的判断
临床表现
下面是湿邪侵袭常见的临床表现,大家可以自己对照看看是否有相符的症状:①口臭②腰背酸疼③容易犯困,身体乏力,懒得动④经常腹泻,排便粘稠,而且排便次数比较多⑤眼睑水肿,或者双下肢或双上肢的肿胀⑥头发或脸上容易出油,且难以洗净⑦睡觉常流口水⑧阴部易潮湿,比如说阴囊部的潮湿舌象
舌苔是中医判断湿邪的一个关键性的指标。健康的舌象,中医称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净,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病人的舌苔粗糙而厚重、发*发腻,往往认为体内有湿热。如果病人的舌苔白厚,湿润而滑,并伴有齿印,往往认为是体内有寒湿。湿气重的调理
运动排汗
长期适量的运动,能有助于我们增加代谢,促进汗液的排除。因为如果汗出不来,体内的湿气也很难散出去。所以越是处在湿热的环境中,越应该主动去排汗,比如说跑步、打球、打太极等等。适当午睡
如果我们想要摆脱湿邪的影响,那么午睡是关键的一环。一般午睡半个小时左右,能够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因为过度的劳累,容易耗伤气血,而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中医上叫气虚湿阻,这样反而会导致湿邪更大地影响我们的健康。饮食适宜
饮食清淡,食量均衡。酒、牛奶、甜食、油炸品等肥甘、厚味、滋不宜消化的食物,往往会导致体内湿邪加重。生冷食物或凉性水果,比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等,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大量食用。另外,如果在烹调的时候加入葱姜,也可以适当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中药内治
如果患者表现为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泻泄,特别是胃肠性感冒,我们可以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如果患者表现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整体上湿热并重,那么我们选用三仁汤。如果患者表现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小便短赤、泻泄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脉象濡数或滑数,我们往往选用甘露消*丹。食疗
★
FOOD
★
治疗湿气有两个很重要的食物可以推荐给大家:
一是薏米,在中医中认为薏米具有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胃、轻身益气的功效。
二是红豆,在中医中认为红豆可以利水、消肿、健脾胃、补心。
除此之外山药、芡实、茯苓、玉米都有不错的祛湿效果。
同时还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加减:
如神色晦暗、精神不足、心悸贪睡,可以放点桂圆肉。
如表现烦躁、失眠、脸上起痘,可以加一些百合和莲子。
如表现为胃中寒痛、食欲不佳,畏寒怕冷,我们可以放点生姜。
如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腹胀便溏、肢体无力,我们可以加点山药。
如果想了解更多,请直接点击此链接收听完整版音频的免费回放作者简介:陶庆
陶庆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
师从著名中医邢斌医师,全国名老中医、“孟河医派”传人、著名脾胃病专家邵荣世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分会前主任委员、上海市名中医胡义扬教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在《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各类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医院工作近10年,每年诊治病患近1万人次,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临床推崇“仲景学说”、“脾统四脏”理论,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内科疾病:胃炎、胃溃疡、慢性腹泻、便秘、胸闷、心慌、眩晕、失眠、顽固性头痛、咳喘;妇科疾病:痛经、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小儿疾病:发热、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便秘、腹泻、夜间啼哭、盗汗及各类疼痛: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等,常收立竿见影之效。
如果您有其他健康问题或育儿困扰
欢迎加入陶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