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医是非常重视传承,数千年的师道传承,传承的不仅是救人的医技,还有济世的医德;不仅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还有奔腾汹涌的中华文明的血脉。我作为陆氏针灸的传承弟子,作为后学晚辈,非常珍惜和重视这样一个跟师传承的机会和过程,从年至今,跟师侍诊也有10个年头,正是从跟师临诊的过程中去学习、去体悟陆氏针灸的精气神。
一、陆氏针灸的行医之本
陆氏针灸的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老师们有一颗为患者考虑的仁心,他们是真正践行了当前“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为了让上班患者能上班看病两不误,他们会早上6点半就到诊室开始治疗。为了让限号之外的病人能进行治疗,他们总是不断拖延自己的下班时间。大伏天的那段日子,医院的陆氏门诊也重现了当年陆瘦燕针灸诊所的兴荣景象。有的老师们甚至到晚上8点才能结束治疗,对已是古稀/耄耋的老人来说,是何等的工作强度啊!为了使疗效更加显著,他们总是针对病情,不辞辛劳的给患者多种治疗方式,针、灸、药、罐、电针、穴位注射、放血疗法等等,除此之外,还会根据俞募配穴的方法,正反面整体治疗,病人的疗效显著了,但是老师们花费的体力和时间却是翻倍了。
“凡刺之针,必先治神”,观陆老师们进针,非常重视治神,进针前定心宁神,进针时申请专注,“手如偓虎”,守神而针刺之。他们非常重视调动医者与患者两方面的积极性。既能提高疗效,也能有效防止针灸异常现象和意外事故的发生。这也体现了陆氏针灸严谨的诊治态度
二、陆氏针灸的学术特色
1、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与辨经相结合
陆氏认为针灸治病,同内科治病一样,始终要遵循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原则。《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辨经论治是针灸治疗的主要特色,围绕脏腑经络进行辨证,复杂的症候即有所归属。只有通过准确的辨证辨经,才能得出精准的诊断,继而选取针对性的组方配穴加以施治,方能获得疗效。尤其现代难病,病因复杂难明,涉及面广,且病程长,变化多端,这也是之后在治疗时采取针、灸、药的基础。
2、望闻问切,缺一不可,“切”为关键
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时候患者的主诉未必就是主症。主诉尽管是病人认为最突出的不适表现,但是病人自己并不会区分症状与疾病病因、病机的关系,而且往往加有很多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有时不可避免有夸大其词的过度描述,所以临诊如果单纯依据主诉辨证难免有失偏颇。而陆氏临诊时则善于从整体出发,望闻问切仔细分析,运用脏腑辨证和疾病在经络上的某些症候的反映,来推断疾病,病在何经,从而牢抓主症。而在四诊的运用中又特别重视切诊,他们认为切诊在针灸临床上不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选穴位、论补泻、别深浅、辨忌宜的主要依据,运用正确与否,对提高针灸疗效有直接关系。在临诊中,他们始终强调,针灸大夫,在针灸治疗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检查,触摸相关的部位。除了切脉外,也要仔细切按经脉的皮部及有关的腧穴,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较为全面的依据。
3、中西结合、兼容并蓄
“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中医内涵深厚,有足够的包容力去接受西医的存在,且为其所用,这看也要中医者是否有扎实的功力和宽容的心态去承接西医的挑战。陆老师们就是这样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海派文化精神的医者。陆老师经常说的话就是“病人跑来看病,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地解决病人的疾苦,我们既要继承老先生的经验,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现在看病需要中西医结合”。
三、陆氏针灸的临床特色
1、爪切进针、指力过人
进针不痛是取得病人信任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针刺疗效的主要手段。作为陆氏针灸一大特色的爪切进针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它能减少进针疼痛,而且能提高取穴的准确度,同时便于施行各种针刺手法。陆老师们用的针都是0.3mm以上粗细的针,需要巧劲和指力才能进针不痛。当然要达到无痛进针的效果,是需要有深厚的指力来支撑的,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同是一根针,有功力的医生运用熟练的技术,可使针随手转,气至病所,立见其效。而缺乏功力的医生则进针困难,病人痛苦。陆瘦燕先生熟读的《标幽赋》中就记载着:“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具有一定的手指及手腕力量,才能持针端正,进出自如。当然练习指力是需要聚精会神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的,这也是我们学生必须践行的基本功。
2、处方配穴有特点
(1)喜用对穴
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病患者,常取手足三里,扶正以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对于肝脾不和患者,常取足太阴合穴阴陵泉配足少阳合穴阳陵泉,以健脾利气;对于需益水扶土患者,常取足阳明合穴足三里配足少阴原穴太溪。开四关,合谷、太冲是针灸配方中最佳组合的对穴之一。
(2)善用背穴
在门诊中,常会碰到有焦虑、失眠、更年期综合症,产后体虚的患者来诊,这些患者的主诉往往就是全身不舒服,睡不着,吃不香,拉不出,肩颈牵绊不舒,大都是多个症状的叠加。各项检查指标也没有明显特殊的异常。碰到这种病人,陆老师们往往会取背腧穴,肝脾肾腧,三脏同调,从而培补先后天之本,同时疏肝理气,通调全身气血。其次,再根据症状的不同,进行相关的配穴,临床疗效往往非常明显。
(3)远道取穴
在治疗痛症上,继承朱太先生的医疗特点,常采用循经远道取穴。有一例肩凝症的患者时,根据“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疗法则,循经远道取下肢同名经相应足腕关节压痛强烈处,另取手少阳之输中渚穴,上述穴位施捻转泻法,以疏通其脉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腑病取合
秉承“陆氏针灸”的取穴特色,陆师临诊常用合穴。有一胆囊结石患者,胁肋部疼痛不堪,胃脘胀满作呕。遂针取足少阳胆经之合穴阳陵泉,胃之合穴足三里,经外奇穴胆囊穴,再配以肝之募穴期门,共奏疏肝利胆、和胃降逆之功。留针半小时后患者顿感痛减。
3、手法多样,有补有泄
陆氏针灸的特色,是对一些内科病证,对一些主要穴位进行手法操作。常用的有捻转、提插、迎随、呼吸和复式(烧山火、透天凉)补泻法。在使用捻转补泻时,捻转幅度小,频率快;在使用提插补泻时,手腕带动肘部,动作颇大。
弩法是陆老师在临床常用的行气法之一,特别对于一些心烦胸闷,胃脘不舒的患者,针刺内关,得气后,针尖向上,用针芒行气法结合弩法以行经气,行气时患者诉有针感慢慢循向肘部、至上臂的感觉。有时做手法时感觉不明显,但做好手法后留针一段时间,循经感即显,还会继续往肩部腋下循行,针后患者顿觉轻松。
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成败的主要关键在于: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插的幅度,要求层次分明,提插均匀。刺激须适度。施术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须嘱病者留意针感,以免忽略轻微的感应,但不要暗示。如果施术3度,目的未达到时,结合10—15分钟的留针,往往可以提高疗效。
4、内外妇儿、针治杂病
当下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生病了往往先求助西医,直到病情发展到十分严重时才想到试试中医,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尤其是针灸,几乎被老百姓当作“偏方”,在“正规治疗”无效后才去找针灸大夫碰碰运气。事实上,临床各科中有许多病症应该及早采用针灸治疗,针灸绝不只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国医大师程莘农就说过“针灸在中医体系的地位应该是最高的,中医就是从针灸发展来的。”在陆老师的门诊就不乏会有这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前来求诊的病人,但这些病人大都是失望而来,感激而归。用中西医结合治愈了动眼神经麻痹和腭肌阵挛性耳鸣的病例。
5、内调外治、针药结合
中医治病之法,有针有灸有药饵。陆氏针灸非常重视针灸和中药的综合运用,善针善药,针、灸、药三者常常相兼而得。根据病症的轻重缓急,因人、因病制宜,选择针刺、艾灸、火罐、叩刺、中药内服、以茶代药、汤药外洗等多种疗法,广泛应用于治疗皮肤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各科疾病。例如在治疗一例左心房粘液瘤术后,前胸手术区疼痛已4年余的患者时,陆老师按证论治,用隔药饼灸的方法,饼灸方用补气养血之*芪、当归,配红花、桃仁、路路通以活血化瘀,加干姜、附子等温热之品,研粉制饼。再根据灸法“先阳后阴”的原则,首次治疗选择背部穴位大椎、身柱、膏肓俞,第二次选用胸腹部穴位膻中、关元、气海,三诊再选用脾俞、肾俞之背腧穴,如此交替使用,另外配合体针,三管齐下,培补正气,五诊痛即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