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
《腊日》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腊八节习俗。
腊八节习俗
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又称“大家饭”和"七宝五味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等,合水煮熟,外用杏仁、瓜子、花生、榛穰、白糖等以作点染。”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
腊八粥食材的食材,因各地物产而有不同。陕西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不下20种。
“腊八粥”养生之道
人们喜欢喝腊八粥,不只是因为习俗和美食,腊八粥更是中医食疗的养生佳品。腊八粥的主要原材料是谷类,在我国医学典籍《*帝内经》中曾经提出膳食配伍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为米、麦及其他杂粮类食物的泛称,五果、五菜则分别指古代的五种蔬菜和果品,五畜泛指肉类食品。谷、肉、果、菜这四大类食物,分别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以满足人体功能活动的需要,和现代营养学的膳食理论都相似。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具有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有和胃、补脾、养心、益肾、利肝、消渴、安神等作用。
“五谷为养”:是指麦、稻、豆类、杂粮这些主食能养五脏之真气,是人体最好的补药,而果菜肉类是主食的有效补充部分。五谷从种植到收割,根系吸收大地的营养,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天地的精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为了养育这些种子,所有的营养最后都集中到了种子身上。因此,五谷的营养是最全面的。
小米重养脾:小米是五谷之首,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是进补的“上品”。煮小米粥时,待到粥熟后稍稍冷却沉淀,可以看到粥的最上层浮有一层细腻的粘稠物,也就是粥油。粥油具有保护胃粘膜、补益脾胃的功效,适合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食用。煮小米粥时,新米的补益效果比陈米好。
大豆重养肾:豆类中的黑豆被称为“肾之谷”,中医认为它能补肾强身、解*、润肤,特别适合肾虚的人食用,对肾虚、浮肿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大米重润肺:大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滋阴润肺、除烦渴的作用。古代的养生家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喝些大米粥。同时,常喝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干燥等不适。
小麦重养心:小麦被称为“五谷之贵”,中医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对消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盗汗以及烦躁情绪有食疗作用。
高粱重养肝:高粱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收敛止泻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泻的人,持续吃一段时间后,会有良好的功效。
虽说食物虽好,可以解决人们的饥饿感和食欲,补充体力,维持健康,但如果饮食过量也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如《*帝内经》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千金要方》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的害处,“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饮食定量,主要强调饮食要有限度,保持不饱不饥,尤其是不暴饮暴食。否则会使肠胃功能紊乱,得不偿失。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搜狐养生,医院编校推荐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