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今日大寒ldquo冬藏rdqu
TUhjnbcbe - 2021/2/27 2:04:00

.1.20

星期三

农历:腊月廿六

大寒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经°时,即为大寒。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三候

鸡乳

征鸟厉疾

水泽腹坚

大寒到年尾,养生需“转轨”

大寒也是农历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机,也是冬天结束、春季到来的转折点,所以大寒养生也应随之“转轨”。

节气·摘要

1

寒之逆极

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2

大寒三候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

3

大寒迎年

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喝粥”、“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蒸供”、“赶婚”、“赶集”、“洗浴”等。

风俗食物

糯米是热量非常高的食物,有极佳的御寒功效。

虽然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但南京人依然要喝鸡汤。

大寒吃“消寒糕”的习俗在北京由来已久。

大寒养生,牢记四要点

如何在这一年的转折之机,达到养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首先牢记四要点:

1、睡宜早:养精蓄锐藏阳气

大寒时节,天气寒冷,动植物多处于冬眠状态来养精蓄锐,为来年的生长做准备。为了顺应冬藏,人们在起居上也应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的潜藏。

正如《*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天不妨“偷点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之,则容易耗损阴精,伤及肾脏,甚至有折损寿命之虞。

2、动宜慢:微汗即可

冬藏时节,万物蛰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做事“慢半拍”,以免扰动阳气。

此时的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所谓“小寒慢跑跳踢毽,畅达乐观防肾寒”,建议大家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

此外,运动尽量选择在白天、阳光充足时进行,并应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运动损伤。

3、头宜暖:胸背足忌寒凉

大寒节气,易使人体气血流行不畅,血脉筋脉拘急,所以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保暖也就变得异常重要。

中医认为,头是各条阳经会聚之处,心为阳脏贯通胸背,寒易从脚而生,因此,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年老阳气弱者更应注意。

出门应戴好帽子,避免湿发出门,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选择舒适保暖性能好的鞋子,并经常用热水泡脚。

4、心宜平:节制喜怒晒太阳

中医上讲,“冬阳一寸值千金”,冬天万物闭合,人体的阳气也潜藏了起来。这个季节,晒晒太阳对养生大有好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防病方法,还可以补充阳气,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俗话说,“阳光是个宝,晒晒身体好”。

尤其到了冬季寒冷,我们更渴望温暖的阳光照耀,阳光不仅是维生素D“活化剂”,也是天然“保健药”之一。

慢性肾病病人要注意防寒保暖,多晒太阳,以补体阳,早睡以养人体阳气,晚起以养人体阴气,在室内进行动静结合的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

大寒极寒,必防“三寒”

3、防肺寒:喝热粥散寒

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经验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错。

神仙粥

食材:糯米,生姜

方法:取糯米克,生姜(切片)3~5克,同入砂锅内,加水毫升,煮一、二沸,再放入连须葱白5~7根,待粥将成时,加入米醋10毫升,稍煮即可。每日早晚,趁热食之。

注意:本粥煮制时,不宜久煎,粥熟即停火,要趁热服,服后要避风睡觉,以促使发汗。

神仙粥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

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

4、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

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5、防脚寒:常做足浴

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足浴要注意三点: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大寒多按“三穴位”

百会穴:能降血压。

百会为督脉之要穴,是诸阳集会之处,与各脏腑经络相通,故有调整阴阳整体治疗之用。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失眠、健忘、目眩等症,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都有防治作用。

期门穴:疏心解郁。

大寒养生的重点在于调节肝胆经,这样不仅能升发阳气防风寒,而且能疏散心中郁闷、压抑的情绪。

期门穴为肝经的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位。相当于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烦了,它就会站出来帮“将*之官”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中医古籍《伤寒论》里认为,此穴为疏泄肝胆的首选穴位,对调理肝脏有很好的效果。

太溪穴:滋润补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钟。

大寒天气干燥的时候,按揉的时间应该长一些,因为燥易伤阴,多揉一些时间,既可补阴,又可防燥伤阴。按摩太溪穴有滋补肾阴的作用,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肾阴虚的人。

END-

文章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更改

点击阅读原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大寒ldquo冬藏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