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过得有些消沉。
原因有很多:有些忙;总是在下雨;身边缺少可以深入交流的精神伙伴。
可能,这些都不是主要的。
消沉有时也不是坏事。
消沉的时候,顺手拿起一本书: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
年一月六日,医院出院,回三里河寓所。医院前门出来的。如果由后门太平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
年纪不饶人。我又老又病又忙。我应该是最清闲的人,既不管家事,又没人需我照顾。可是老人小辈多,小辈又生小辈,好朋友的儿女又都成了小一辈的朋友。承他们经常关心,近在北京、远在国外的,过年过节,总来看望我。我虽然闭门谢客,亲近的戚友和许许多多小辈们,随时可以冲进门来。他们来,我当然高兴,但是我的消闲就保不住了。
至于病,与老年相关的就有多种,经常的是失眠、高血压、右手腱鞘炎不能写字等等。
不能写字可以用脑筋,可是血压高了,失眠加剧,头晕就不能用脑筋,也不敢用脑筋。怕中风,再加外来的干扰,都得对付。还得劳心。
原来,还有“消闲”这一说,比我的“消沉”好。
坐下来编辑李辛老师的讲座稿,当头就问:每个人都会一直很快乐地活着吗?
每个人都会一直都很快乐地活着吗
有关精神抑郁问题的探讨,带给我们很多新的思考。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此提出:我们每个人难道都会一直都很快乐的活着吗?
我们都知道那个故事:
童话里,王子亲了公主一下或是王子流了一滴眼泪,公主就醒了过来,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故事大多在这里就结束了。王子和公主以后的生活如何?他们每天过得怎么样?
没有再交待。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都有这样的经验:每个人都会有不高兴的时候或者阶段。
既然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阶段,为什么突然就有了“抑郁症”这样一个概念?
这的确是很奇怪的事情。
这样想来,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里,非常害怕“不高兴的状态”。而且认为:一个人某一段时间的不快乐,没有力量去维持一个“正常”的生活,是不能被接受的。
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大家自然地认为:人就应该一直很得意、自信、积极努力……才是对的。
这个正常吗?
这几个思考带给我们很多有趣的、不同的结论:
现在很多的疾病,其实是被我们创造出来的。换句话说,就像一条河流,被我们固化了,单独取出一片并且放大,不让它自然流动。
年前抑郁症去哪儿了
?
我是年去读研究生的,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在那之前,大学时候我就开始看心理学的书。那时候还没有抑郁症、焦虑症的诊断。我记得就两种:
一种是神经衰弱。那会儿所有这些不高兴的、想不开的,睡不着觉的,都叫神经衰弱。还有一种是,直接批评你意志不坚定,思想不积极……属于思想问题。
神经衰弱那会儿的常用药是两种:谷维素,复合维生素B。
大概到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一个新的病名,叫更年期综合症。在这之前,医学词典里或者教材里是没有这个病名。
到了九十年代更年期综合征开始“普遍”。
那会儿有好多中年妇女兴冲冲地来问:大夫啊,我最近睡不好、头晕健忘、心烦意乱、容易紧张激动、潮热盗汗、月经失调……这是不是更年期呀?
大夫就说:“嗯,你这个就是更年期。”
她有很多很多问题,需要一个解释。
丈夫的解释让她安心了。
有一件事令我印象很深。
大学三四年级实习的时候,有个病人急匆匆地向医生说了一通,医生斩钉截铁地说:“没事,你这个是更年期。”
病人一下子就舒缓了。
我们需要很多疾病被“明确诊断”的原因,是我们需要一个解释。就像我们需要归类,需要有序,需要路标和指路明灯……某些意义上来说,是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个解释。
至于这个解释是否来自实相,很多人无力关心。
后来我读西方心理学时,看到一位大家的观点,很有意思。
他说:对于这些茫然无措的心灵来说,当有一个人告诉他,这个问题是所有人类都会有的时候,他就不再觉得自己是孤立的,也不再觉得自己是异端了。然后他就放心了。
再后来,到了九十年代末,我发现开始有“抑郁症”、“焦虑症”了,但还不多。
年我读心身医学专业的时候,当时这个学科还非常冷门。到了年的时候,一些大学开始有心理学系了。再后来,报纸上大量出现心理学专有名称时,中国的心理治疗行业开始蓬勃发展,大量的药物和大量专门针对性的课程随之出现了。
我记得大概是年左右出现了一些新的病,比如说“抑郁症”开始分型了:有产后抑郁和老年抑郁。
老年抑郁,过去就叫作神经衰弱。那个时候还出现大量的小儿感觉统合不良的诊断,然后出现了很多屋子,小孩子可以在里面爬,可以坐滑滑梯,说是专门针对这个问题的。
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
这个有意思的过程提醒我们,要对生命当中的很多事观察、觉察。
这样就不会轻易地让丈夫随便开一些药给你们吃了。
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
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现任上海自道精舍、杭州天首达脑科学研究所顾问,瑞士自然医学工作者协会(ASCASWISS)继续教育讲师。
著有《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acktothesourcesforaModernApproach》(瑞士,)
《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立品图书,)
王崇
外层介绍:上海《新闻晨报》记者,家庭治疗师。过去7年,只做了一件事,在晨报开设儿童教育及成人心理专栏。去年底尝试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