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萝卜
“这个风险总要去冒,这个片子早晚是要拍的,但是在别人还没敢拍的时候,中影先拍了。”
谈起《流浪地球》,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用“一路都是冒险”来形容,不过众所周知,这场中国电影的新冒险正在不断收获丰硕的成果——春节档冠*、中国内地票房总榜第二、北美近五年中国电影票房榜冠*……捷报频传的背后,也正在涌现出更多关于这部电影的反思,在这场冒险背后,究竟是什么点亮了未来的方向?
说起来,这场冒险是由中影牵的头,一路而来也由中影保驾护航,在这段“小破球”所缔造的市场奇迹之下,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专访了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喇董向我们讲述了《流浪地球》冒险记。
中影为啥《流浪地球》?
应该的!
如今回看《流浪地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津津乐道于电影的发起与创作过程,有人感动、有人反思,也有人试图从中寻找到爆款方法论,不过在喇培康看来,这场长达7年的科幻电影之旅是“一路冒险过来的”,而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冒险,才探寻到了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希望之光。
早在年,中影就拿下了《流浪地球》的版权,比刘慈欣获得雨果奖还早了两年。彼时的中国科幻电影市场相比于现在,更是一片荒漠,但是在喇培康看来,越是无人踏入的区域,才越是中影应该去探索的电影发展方向。
“中影是一个电影公司,我们是全产业链发展,但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业务就是制片,一个国家要想成为电影大国、电影强国,没有制片不行。”
“尤其中国是文化大国,没点作品怎么行呢?所以在中影来说排在第一位的是制片,是创作。既然我们要搞创作,那就得是多样化、多类型,肯定不能搞一个类型的,天天都拍古装舞蹈、小情小调?这个恐怕不合适。你看中影这么多年拍的影片,就是多样化、多类型,而且还是多量级的。”
“中影就是一个提供电影产品非常丰富的公司,但是尽管我们很丰富,以往我们也没有丰富到拥有科幻片这种程度。但是科幻片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是一个成熟的电影类型和电影产品,而事实上这么多年来中国进口的美国大片当中,科幻电影占比例很大。但是你们没有看过中国的科幻大片,对吧?这一次你们终于看到了,而且应该说你们还比较满意,看得还比较过瘾。”
“所以为什么中影偏偏尝试科幻题材,这个不奇怪,这就是应该的。但是由于这个题材以前谁也没拍过,中影自己也没拍过,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这个风险总是要去冒,这个片子早晚是要拍的,你不拍别人拍,但是在别人还没敢拍的时候,中影先拍了,这也是我们国有企业对电影市场、对电影观众的一种责任。只要你们看着高兴,我们就高兴,你们看着满意,我们就满意。”
类型多样、量级丰富的确是中影电影成绩单上的鲜明特点,单从近几年来看,如《战狼2》《唐人街探案2》《美人鱼》等影片都有中影参与的身影,能够力托市场爆款,也算是中影制片业务线上的一大实力所在。
就像《流浪地球》背后,中影内部绿灯会两次为其破格通过,在超期超资的情况下一如既往地支持项目进行,回看这条电影成就之路,最可贵的是创作者那颗勇敢的心。至于为什么中影敢冒这个险,喇培康表示:“一是我们确实是有情怀的公司,有这个责任。还有就是我们也有这个能力冒险,中影毕竟是上市公司,资金实力还蛮强的,如果就算投资失败了,我们再拍,再从别的片子上赚回来。”
“之前我们没有能力拍这个片子,第一是(拍摄这类电影的)工业基础比较缺乏,第二就是有能力拍科幻片的导演也少,谁都不敢尝试,大家都不敢冒这个险。”
“不过现在有了《流浪地球》之后,我想再往后就会有人敢于尝试了,因为这个市场打开了,证明中国人是有能力的,同时也证明这样的片子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中国观众是非常喜欢这类片子,只要你拍得好,当然你拍成烂片就不行了。”
中影最初一并购入了刘慈欣三部小说的版权,但最先开发的是《流浪地球》,对此喇培康也解释道:“这个小说很短,故事框架也非常好,所以就为电影改编、二次创作提供了比较大的想象空间。”
“关键是这个片子呈现的理念是我们特别认可、特别喜欢的,它呈现了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个很重要。我们地球人都是同命运,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这个片子里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中国表达。所以我们就先开发这部片子。”
“整个开发过程虽然历经四五年,总体还算是顺利,这么大量级的片子,没出车祸、没死人、也没打官司,是真的不容易,说明管理是非常好的。”
影片开拍前,导演郭帆先编撰了-年百年编年史、做了张概念设计图、分镜头画稿有多张、跑去美国和工业光魔这样的顶级特效公司聊特效制作、还专门定制了多件道具、搭建起10万平方米的实景摄影棚……从这组数字中已经可以看出,《流浪地球》的来之不易。谈起这段艰辛,喇培康也深有感触。
“所谓痛苦的阶段就是他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大家都没有经验。比如演员穿的宇航服,那都是多斤重的东西,上厕所他们都穿尿不湿的。不拍戏的时候也不能脱衣服,脱了再穿很麻烦,就那么待着。中国人很聪明发明了一种像单杠式的东西架着,上面有个钢丝把衣服吊起来,人在里面就会减轻很多负重。”
“当然最难的是怎么拍,怎么拍得更像科幻片。对于郭帆这样一个年轻导演,他这四年多扛过来了,能够承受得了这种压力,而且还把片子拍得那么好,就更不容易了。”
《流浪地球》成功后,郭帆的名字毫无疑问会载入影史,但也不仅仅是郭帆,参与过《流浪地球》的每一个人,都值得被铭记和尊重,毕竟,电影中那场35亿人的生命迁徙是由电影外多人的制作团队完成的,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感人,也正在于这是一场中国电影人集体推动的革命。
怎么看《流浪地球》成功了?
水到渠成
从一本2.3万字的短篇小说到一部感动全中国的现象级电影,电影《流浪地球》在现实世界所经历的,其实也是一场精彩程度不亚于电影中的冒险历程。一路陪着《流浪地球》从荒芜走进今日的繁花盛开,谈起成功,喇培康到也颇为平静:“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流浪地球》首日排片只有11.4%,位居当日第四,压力必然更大,而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帮助《流浪地球》获得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