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义务是中国的小商品城,它虽仅仅是个县级市,却在中国商业史上划了浓重的一笔。如今已经有自己的机场,也蜕变为国际商贸城。众多周知江浙沪是包邮区,然而就是因为有着义乌的淘宝村,不断在向全国各地发货。虽然义乌有着天下的商品,同时它也保留着自己的工艺,那就是义乌红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义乌红糖的简介
义乌红糖又名“义乌青”.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甘甜味鲜,清香可口.是义乌著名的大宗土产品。在年的西湖博览会上,义乌红糖被授予“特别奖”。义乌红糖现已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义乌红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受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义乌红糖制作技艺现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12月,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正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义乌红糖的发展
义乌红糖有据可考的历史已有余年,元代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他的医学著作《格致余论》之五《治病必求其本论》中已有使用红糖治病的记载。清顺治时.贾惟承引进并推广了木糖车榨糖技术,使义乌糖蔗生产进入商业化轨道.作为大宗商品出售。据《洋川贾氏宗谱》记载,义乌木糖车榨糖始于清顺治年间。大量种植并实现量产是在民国时期。年义乌种蔗面积6.67万亩,产红糖约1万吨。年种植2.16万亩,年5.79万亩,年1.71万亩。20世纪70年代种植面积2万亩上下,80年代稳定在3万亩左右。随着现代化糖厂的发展,糖蔗多用于机制白糖,红糖产量相应减少。除供应当地市场外.主要销往杭州、宁波、上海,以及江苏、江西、安徽等地。
义乌红糖的生产
随着工业的发展,义乌红糖的生产也经历了一个从纯手工、半机械化到机械化的发展过程。据年《义乌县志》残稿记载:“制糖厂民国六年()在佛堂镇开办,颇有成效。”但只此一句,具体细节已不可知。可能时间很短,规模很小,因此也没有把具体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抗日战争前,在普遍采用牛拉木车的落后办法榨糖时.义亭镇有个上海人开始用压榨机榨糖,效率倍增,使农民尝到了省体力消耗、高工效的甜头。接着佛堂镇又有人开始用改良办法制取赤砂糖。年.当时的省政府拨了部分经费,由县实业科长肖家点兼主任委员,在江湾村开始办机制糖厂,用机械压榨,用离心机制取白糖.并加工冰糖。但该厂不仅规模小,且由于糖水榨不干净,经济效益很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提高义乌红糖的质量和减轻农民的繁重体力劳动,曾做过很多努力。年,义亭的雅文楼、王宅乡的东山、合作乡的晓联办了半机械化糖厂,用动力压榨,用改进了的土法熬糖。直到年12月,一座日榨鲜蔗吨的完全机械化的糖厂在佛堂镇西北的杨宅村附近拔地而起(年已护大为日处理量吨)。与此同时,广大农村也逐步采用了机械压榨。
义乌红糖的使用
红糖除食用、药用外,也是制作义乌传统食品“年糖”的材料。义乌风俗,每年腊月,每家用米、粟、花生、豆、芝麻等烘炒、炮烙和拌上调煮的红糖,制成冻米糖、粟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多种“年糖”。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当地人把这当作迎新年、除旧岁的一种标志,同时也为新春佳节增添食品花样,丰富了节日生活。
年开始重视糖蔗的综合利用。利用糖沫酿制烧酒,就是当时的县专卖公司和协和酒坊职工,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试验成功的。这一年利用糖沫多担,酿制烧酒多担。
酿制烧酒的糖沫,是制作红糖的副产品。红糖煎制时,有一层渣滓浮在糖水上面,为保证红糖质量,必须将其捞出。过去都将捞出的渣滓作为废物遗弃。用来酿制烧酒以后,不仅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而且,糖沫烧酒,出酒率高,质量好,其味甜美可口.既经济又实惠。糖沫制酒后还能提炼蔗蜡。年提炼蔗腊56吨,产值达30多万元。
继酿制糖沫烧酒以后,又从糖壳中酿制成了糖壳烧酒。年,仅义鸟糖厂一家,利用糖蔗的副产品酿制的烧酒就近万担。至于用糖蔗渣造纸、养菇等的综合利用也早已到处可见。可以预期,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糖蔗的利用将出现更加广阔的前景。
义乌红糖的营养
红糖对身体具有“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的成效,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温补。红糖所含有的葡萄糖释放能量快,吸收利用率高,可以快速地补充体力。有中气不足、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问题人群,可适量饮用红糖水。
中医营养学认为,性温的红糖具有补血作用。相对而言,白糖虽味甘,但其色白.性平,故其补血的效果远不及红糖。相关研究认为,由于白糖过于纯净。其营养功效自然与红糖不可齐平。即使在科技发达的日本,许多食品还特地标明“纯正红糖”字样,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红糖的作用不同于白糖,家庭常备红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义乌红糖古法(独有使用的木糖车、饲糖斗、梅花灶等器具)制作技艺的保护工作,成立了红糖文化陈列室。但义乌红糖古法制作技艺主要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由于红糖制作手工性强,又属于季节性生产,所以在年轻人中传承难度大。我相信在义乌不断国际化的同时,聚集天下小商品之城一定能够将自己的红糖技艺不断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