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农耕文明,土生万物,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种普通食品,或者一种饮食习惯,都脱胎于漫长的时间,尤其是经历过时代的浸润,它便固化为一种生活意识、思维模式、饮食习惯。换而言之,时间的蒸煮,让一种食品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不仅香在嗅觉里,也飘香在记忆中。“小米粥”不仅暖身,而且暖心,暖胃,润心润肺,芬芳馥郁,余味悠长。
年,我家在太原工作的大儿子、儿媳喜添贵子。三年多来,我爱人绝大部分时间,一直在太原照看孙子。因为孩子们在外地学习、工作。但我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平常家里就我一个人在侯马工作、生活。不少人问我,你一个人在家,平常吃饭都做些什么呢?我说,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必须得喝碗“小米粥”,入口绵香,回味无穷。有时做多了,遇到早上喝不完,中午在锅里温热,接着喝。馍菜好赖无所谓,都可以将就。
我的故乡山西省稷山县,是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盛产谷子。(现在,因为谷子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行,人们大多改种玉米、药材等其他作物)谷子经过加工,即碾成小米。我们晋南人经常喝“小米粥”(俗称“米汤”),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饮食习惯。过去在生产队的时候,谷子种植面积比较大,农户的口粮,每年都分有不少谷子,所以,早上喝碗“小米粥”,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家常便饭、稀松平常的事情。可以说,在我们这里,“小米粥”没有不喝的家庭。“小米粥”有温胃、养胃的作用。庄稼人要求不高,喝碗“小米粥”就着馒头吃些家常菜。在老百姓看来,吃得津津有味,生活清闲自在,日子小富即安,别有一番幸福在心头。就连现在城里的早餐,喝“小米粥”的家庭,也不在少数。
小米的营养成分很高,它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糖类、以及丰富的色氨酸和钙、磷、铁等矿物质。熬制的“小米粥”在民间有“代参汤”的美称。“小米粥”好喝、养人,我们这儿的孕妇,生下孩子以后,坐月子期间,都是延续先辈们用“小米粥”加红糖来调养身体的传统,进行身体的营养和修复;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父母亲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有时我们放学以后,父母亲还没有下工,我们就往锅里放上几瓢水,淘点小米下到锅里,开始烧火,赶父母亲下工回来,“小米粥”就基本熬好。尽管非常简单,但“生米煮成了熟饭”,为母亲做饭赢得了时间。母亲回来再做些家常菜,家里的一顿饭,就算大功告成。
古人云:“见水不见米,见米不见水,均非粥也,米水融合,柔腻合一,才谓之粥也。”于此看来,熬粥,不仅要懂得基本知识,而且要善于掌握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只有让自己练就一手能够观察不疲不徐火候的本领,持久平和,才能熬出一锅好粥。我们家里的饭,大部分由我母亲来做,母亲心灵手巧,精明强干。不忙的时候,熬“小米粥”做到了恰到好处、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冬天,天气寒冷,“小米粥”就要稠些。除多放些小米之外,还要往锅里下些红薯,核桃、红枣等,这样喝粥能起到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健脑益智的作用;夏天,天气炎热,“小米粥”就要稀些,锅里除少放些小米之外,有时,还要往锅里下些绿豆、南瓜、玉米粒等,这样喝粥能起到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的作用。母亲熬的“小米粥”,色泽金黄、柔弱澄明、入口绵软、味道香甜。喝了以后,顿时感到大饱口福、浑身舒畅,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堪称人间美食、老少皆宜、珍馐美馔。因此,我们家的饭桌上每天必有“小米粥”。在我们家,喝粥不仅仅局限于温饱之需,已经提升到养生的层面。一碗柔弱澄明的“小米粥”,能让人精神焕发、容颜不老、青春永驻。我们的成长,“小米粥”功不可没。可以说,我小时候,就是喝着“小米粥”长大的。那一碗碗“小米粥”,胜过现在城里的美味鸡汤。我总能喝出一种特别的味道。那淡淡的米香、金灿灿的颜色、滑腻的口感、缭绕的雾气中,蕴藏着一种家庭的和谐温馨和浓浓的深情爱意!
在我们山西,因为气候、土质、地理位置等诸多原因,小米的质量,参差不齐、千差万别。晋东南的小米,最为有名。位于山西东南部的沁县,是古时候的沁州,位于太行山的深处,万峰环列,气候早寒。独特的气候和土质栽种出来的小米,金黄明亮、谷香味浓,熬成“小米粥”锅边不挂米粒,越喝越香。我在侯马市工商联、总商会主持工作期间,年,侯马市统战部一位领导的父亲去世了,在他的老家沁县出殡,侯马市统战系统我们几个单位领导前往沁县停了两天。这位领导的老家门口,就有一家碾小米的作坊,同行的几个人几乎每个人都在作坊里买了不少小米,尽管价格不菲,但主要考虑的是正宗的“晋东南小米”,回去,与亲戚朋友们熬“小米粥”分享。
物以稀为贵,也许是小米习以为常,太平凡普通,不知什么原因,在我们老家,自古以来,有个习俗,祭奠先祖,从来不能用“小米粥”,我们这儿有个说法:“次怂闷疙瘩,米汤(小米粥)献yaya(yaya指祖先)”。具体什么原因,我没有具体考证过;其实,“小米粥”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年的人民军队,凭着“小米加步枪”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的“洋枪加大炮”,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年,我父亲被诊断出患了肝癌,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医院治疗期间,有一天,父亲说他就想喝一碗“小米粥”,当时,正是全国“非典”时期,街上饭店都不开业,我们只得跑到附近老百姓家里,出钱央求熬碗“小米粥”,满足了父亲心愿。
要说最好的小米品种,当属“沁州黄”。是当年皇帝亲自赐封,作为贡米。沿袭各代,名扬天下。“沁州黄”小米不仅形体金黄,味道香美,而且营养丰富,经过有关部门的鉴定,它所含的脂肪量、蛋白质、可溶性糖类的含量,都高于普通小米。在晋东南民间流传着一句民谚:“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早在年,“沁州黄”第一次参加印度国际博览会就获得金奖,此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甚至被中国作物学会确认为衡量全国各种小米优劣的标准。沁县是我们山西省出产小米最有名的地方,是“沁州黄”的原产地,属于长治市管辖。我家的大儿媳妇,娘家住在长治市区。大儿子的岳父——我的亲家,听说我有爱喝“小米粥”的习惯,每年都要送我些“沁州黄”小米,尽管市面上“沁州黄”小米随时可以买到,但亲家说,市面上“沁州黄”小米的真假难辨,他是当地人,送的“沁州黄”小米,绝对正宗。
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吃的食物,名目繁多、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小米粥”在日常生活中,变得再寻常不过,深深地埋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在有些人看来,“小米粥”仅仅成为人们追述历史的一个线索而已。而在我的人生记忆里,喝“小米粥”是一件多么温暖、幸福的事情,给我留下了许多非常美好、难忘的回忆……“小米粥”那独特的馨香、那香甜浓郁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是亲人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至今蜗居在我的心里,正慢慢地植入骨髓,伴我终身……
作者:赵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