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堂炉火,一盘饼,这便是准格尔旗的中秋节
TUhjnbcbe - 2025/5/18 17:55:00

又到八月十五了,我还是会托身边人细细打问哪里有土烤炉月饼,我还是愿意站在泥土砖头垒砌的烤炉边看着没有纷杂的馅料,朴朴素素的老月饼被端出炉膛。最后,将这馅料甜美、饼皮烤的窸窣的月饼带回家,好好过一个团圆节。准格尔旗的秋季真是一个喜人的季节,七月十五捏面花的手还没来得及洗干净,八月十五的面案上、土炉子里的月饼香已经荡漾满城。

前两天,在龙口镇一个月饼坊碰见长滩候家石畔的一个村民,顺道来龙口赶集的她来这儿买点月饼回去,八月十五女儿要结婚,她给店家前安后顿,说长道短给烙上俩个“翻身饼”,我问她甚是个“翻身饼”,她给我解释道:“这是聘女子的时候,娘家人给放在新脸盆里的陪嫁,寓意翻身过上好日子,女儿女婿都要吃上这‘翻身饼’才算圆满。”这当大人的无论何时都要按部就班的把每一个礼节习俗做到位,细微到一个“翻身饼”都要亲自上门置办,人们总是能把这些吃吃喝喝加注上美好的寓意平添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这种仪式感就像准格尔人的性格质朴、实在,也像准格尔人的生活平淡、悠然。

进了阴历的八月份,人们跑前忙后的就开始拾掇备办过十五的吃喝,抛去十五当天炖肉蒸糕的营生外,“打饼子”就是过十五前的重头戏了。如今生活越来越好,饼子不难买,街头巷尾遍地都是,但过去的那种老式“土炉子”烘烤的月饼越来越难找,烟熏火燎的烘烤过程大多手艺人都嗤之以鼻,不愿劳心费力的去做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率的电烤箱,但那些依然怀念老味道的食客们却不愿放弃追寻味蕾的回忆,就像我一样……

在老镇沙圪堵还有部分手艺人依然在土炉子前忙忙碌碌的烘制月饼,但在龙口镇我却费力询问了很多人才勉强找到一家。好在不是太远,颠簸一阵后,寻着香味,我来到一家老院子里,古朴的庄户人家静谧而鲜活,八九个手艺人,和面的和面、包馅儿的包馅儿早已忙活开了,胡麻油与甜甜的红糖香味扑鼻而来。店家是老两口,男人叫樊维荣,他烤饼子的间隙和我聊起来,做饼子有四十来年,从十七八就开始学做炉月饼,后来结婚成家后,夫妻二人就一直经营饼子、麻花、马蹄酥这个摊帐,买卖一直也不错,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现在土炉子月饼越来越难找,很多人嫌麻烦。”老樊说。

尽管制作时间长、费工夫,老樊始终保持着家传的传统手工月饼技艺。自家月饼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手工”和“炉火烤制”。从和面、做馅、擀皮一直到包制、印模、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三分制作七分烤”,最后的烤最关键,什么时候进炉,火够不够旺,要不要添火,这些都是关键,万一出个岔子,一炉月饼就全烤坏了。老樊一边介绍,一边不时的挑起挡火板,查看炉中月饼的火候。说话工夫,又一炉月饼出炉了,老樊从炉子里抽出一盘烤好的月饼,黄灿灿,香喷喷的。

我常听老一辈人说“如今这娃娃,肥的甚也吃不下”,月饼端在跟前看两眼就饱了。其实,不是不想吃,而是如今离那种让人怀念的老味道越来越远了,商场橱窗里摆放着那种“油头粉面”的花式月饼对于我们来说除了“腻”别无所有,而真正让我们惦念的“土炉子月饼”却在各色包装精美的月饼争艳橱窗时,隐匿在八月十五的节日中了……

我出生在90年代,那时候人们的收入有限,过中秋吃月饼不会像现在这样讲究。沙圪堵街上的糕点店还根本没有几家。节日临近,左邻右舍的人都自己亲自去月饼铺子里打饼子,初一前后就开始盘算今年打多少月饼,备办好了白面、胡油、红糖、芝麻花生原材料就亲自提上去打饼子去了。八月初一打月饼的匠人就开炉了,来打饼子的人提上自家备好的原料就赶着来了,打月饼耗时费力,而且加工的时间比较集中,一般都需要排队才能轮到自家,街上有名气的月饼铺子甚至得提前打声招呼,所以一进了八月,连月饼铺子的生意也变得紧俏起来,月饼作坊也变成了街上最热闹的地方。

清大早,坐上个“走风漏气”的摩的,连油带面的搬上一车,从沙圪堵前街摇在后大坝附近的一个月饼加工坊,着急忙慌的排上队约好时间段开始炉月饼。和店家关系好的一般都排在下午,因为下午的火候最均匀,炉膛火候最稳定,太早了炉子刚烧起来火候不好掌握,烤出来的饼子可能颜色不均,太晚了炉膛的火又不太旺。总之,弄点吃吃喝喝也是个劳神费力的麻烦事,但是看到自家打的饼子那种满足感,一切又都是值得的。

院子里土烤炉的火烧的正旺,手艺人们带着磨的黑油亮的隔热手套不断地翻转着炉膛里放月饼的大铁盘,女人们七嘴八舌聊着有关月饼的话题,你家打多少呀?打少了不够吃吧;他们家的饼子酥,那家的饼子硬;你尝他家,她尝那家;也忍不住互相攀比谁们家的饼子资本大谁们家的饼子个头小。孩子们也跟着大人守在作坊前,一定要亲眼看到自家的月饼出炉,亲口尝到第一块酥软香甜的月饼才肯罢休。这些拥有土烤炉的月饼作坊嘈嘈杂杂,从白天到日暮,送走一批街坊邻里又迎来新一拨,手艺人围着个油光锃亮的围裙乐此不彼地忙碌着。

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老百姓总是盼年盼节。做月饼的原材料也仅限白面、红糖、胡油、芝麻,条件好的就在馅料上下足功夫,又是玫瑰酱又是花生碎,又是青红丝又是葡萄干,总之想尽办法让馅料十足,口感丰富。月饼加工制作过程也非常繁琐,要经过点炉、拌馅儿、和皮面、醒面、揪剂、刻模刷油、进炉、翻面、出炉很多个环节。总之,为了这一炉月饼花尽心思,等到自家的饼子打好了,送出去也体面些。炉好的月饼拿回去,取个坛子把月饼整齐的码放在坛内,里面放一碗白酒,把坛子密封,一直可以放到第二年。什么时候想吃支个火钳伸进炉膛里烤一烤趁热吃,屋里安静的只能听到月饼里嘶啦的胡油声,扑鼻的酒香和月饼的香甜让人迷醉。

龙口镇的老樊告诉我,最早前做月饼用铁鏊子烙,这是烤炉中最原始古朴与简陋的一种制作方法,叫炉都有点夸张,其实就是炉子上架个深口的铁鏊子,上面再盖个浅口的铁鏊子,两层鏊子上、下都是烧旺的炭火,手艺师傅们把扣好的月饼一个个摆在深口铁鏊上,盖上铁盖,开始使劲的煽火,待饼子烙好,手艺人用铁钩子麻利地钩住铁鏊两边的把手将鏊子移开,月饼就这样出炉了,金黄的月饼整齐地排列在鏊子上,橙黄色的表皮散发出阵阵香味,没有华丽的包装,可能还会带有一点点炭火的烧焦味。但这是最传统的手工月饼,最淳朴的味道,不过这样的制作工艺基本消失,如今,土烤炉烤制月饼的手艺还能保留下来就已经是万幸了。

土烤炉少了,这种土炉月饼的显得尤为珍贵,这些纯手工的细心活,一按一压,细腻揉搓,无论是制皮、包馅、还是脱模,行云流水间,都是手艺人日积月累的技艺传承。看似外表笨拙的土烤炉月饼,却能帮助人们追寻到机械世界里无可替代的真诚滋味。

又到八月十五了,我还是会托身边人细细打问哪里有土烤炉月饼,我还是愿意站在泥土砖头垒砌的烤炉边看着没有纷杂的馅料,朴朴素素的老月饼被端出炉膛。最后,将这馅料甜美、饼皮烤的窸窣的月饼带回家,好好过一个团圆节。(刘浩)

来源:准格尔旗发布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堂炉火,一盘饼,这便是准格尔旗的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