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兼容并包,谈明代宫廷饮食中的朝鲜食品
TUhjnbcbe - 2024/6/26 17:04:00
天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texiaoliaoxiao/jianduanshebei/13600.html

一、宫廷饮食的外来因素

宫廷饮食除来自本土外,也会吸收一定的外来因素,呈兼容并包之势。本节的描写仅以与明代关系密切的古代朝鲜为例。记叙在明代宫廷出现的朝鲜食品。

1.汤饭

在朝鲜半岛的饮食概念里,每餐一定要有主食和副食搭配。由于受环境所限,物产贫乏,古代朝鲜人的主食便是米饭,不见有将面食作为主食食用的记录。他们的副食便是汤。

常见的有大酱汤、海带汤、辣白菜汤、年糕汤等。随着由市集文化起源的汤饭发明,将主食和副食掺和到了一起。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和迅速地吃完饭继续干活。其制作和用料也十分简单,只需将蒸好的米饭倒入做好的汤中便完成了制作,可以看作是古代朝鲜早期的快餐之一。这样的制作方法由于简便易行,也被引入到中国。但食用对象有局限。

在《明会典》和《礼部志稿》中,各大宴会的菜单记录,上桌、上中桌有关汤和饭的记叙均是写汤几品,某某饭。如羊肉饭、马肉饭、猪肉饭,饭的名称一一写明。如果上的是汤饭则写明汤饭几份。一般情况下,上汤饭的饭桌配菜很少,多为下饭小菜。对内,汤饭多用于祭祀完提供给文武百官的酒饭。

对外汤饭多被用来接待朝贡使节。各布政司管待使臣酒饭也多选择汤饭。《礼部志稿》在朝贡见辞酒饭的菜单以及各布政司管待使臣酒饭的记录中证明了这一点。笔者推测原因一为汤饭的制作方便且十分节俭,二来使臣赶路时间紧迫,食用汤饭迅速,节约时间。

2.生菜包饭

生菜包饭是韩国人的传统食物之一。是将肉与饭用生菜叶或海苔包裹食用。一来营养互相搭配,不会食用过多的肉,二来利用生菜包裹肉食可以解腻,带来充斥舌尖的肉香与生菜的清新感。用菜叶包裹饭、肉的饮食习俗高丽时便有,只是当时习惯用莴苣叶子包裹。

到了明代,宫中也流行吃包饭。名字则唤作包儿饭。其制作过程大致是用各式各样的精肥肉,把蒜切成豆子大小,一起拌在饭中。用莴苣的大叶子将拌好的饭包起来吃。吃包儿饭多在四月。

二、明代宫廷吸收韩食的原因

1.历史原因

元朝统治时期,高丽是元王朝的一个行省。且元朝派有公主与高丽联姻,高丽和元朝关系密切。整个元朝统治时期,元政府共遣使次赴高丽,同时高丽也不断进贡女子给元朝。元朝末年顺帝皇后奇氏便是高丽人。很多韩食就是此时被传进宫里的。到了明代,继续沿用了这些韩食。

2.明代与朝鲜密切的外交关系

朱元璋称帝不久,高丽便遣使向明朝称臣纳贡。太祖十分高兴,在为高丽颁发的祝文里写道“朕起自布衣,今混一天下,以承正统。高丽奉表称臣,朕喜其诚,已封王爵”。整个明朝,“李氏朝鲜遣使赴明次,明朝政府遣使赴明次”。两国交往非常密切。且对于中国使臣来说,出使朝鲜较之出使琉球,十分的有亲切感。

其在精神层面是最接近中国礼仪文化的。明朝政府也对朝鲜特别的礼遇。万历二年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节赵宪曾在其《朝天日记》中记录“北京对其他国家的朝贡使节只举行欢迎宴会,唯独专门为朝鲜使节举行欢送宴会。在离开北京之际礼部还要查验外国使节是否准备将违禁品携带出国,因为朝鲜使节是来自礼义之邦的使者,所以免除了这种检查”。

正是明朝与朝鲜间和睦的外交关系,为明朝继续沿用元朝传入的高丽食品,以及通过使节间相互交流新引入的朝鲜食品,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三、宫廷饮食至民间小吃的文化扩散

明代宫廷饮食多煎、烤、烹、炸,味道厚重,所用食材也稀有名贵,非一般人家所能承受。因此,传至宫外,往往是那些制作成本低,工艺简单好上手的小吃、点心更容易留存下来。这些小吃和点心有一部分又是节日习俗。张勃女士曾论证明代宫内与宫廷外的北京居民共享不少岁时节日活动,如宫内吃扁食、熏虫、喝腊八粥的习俗都与宫外一致。可见宫廷内外饮食是有一定的交流和碰撞的。很多小吃是由宫外传进宫内,在宫内改良后再扩散至宫外,冠以宫廷小吃的名号。笔者结合北京传统小吃和史料记载,列举了几种现代仍存的明代宫廷小吃。

1.有关艾窝窝是不落夹的疑问

艾窝窝是北京民间著名小吃。且其历史悠久,在网络宣传中普遍被人认为就是明代宫廷小吃不落夹。不落夹是明代为庆祝释迦的生日,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必吃的小吃。刘若愚记载其形状为“用苇叶方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粽同也”。可见明代的不落夹是用叶子包起来的吃起来像粽子的糯米点心。而各网站摘录艾窝窝是不落夹的理由同样引用了刘若愚《酌中志》的一句话:“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听起来十分的有道理。

从这里的描述也可看出不落夹与艾窝窝的相似处,都是糯米制成。只是一个是用叶子包起来像粽子一样蒸食,一个没有提及叶子。笔者翻遍《酌中志》以及电子检索关键词句,也没有找到《酌中志》里刘若愚描述艾窝窝即是古代不落夹这句话。不知各大小吃网站的介绍从何而来?霍荫龄先生曾经考证过不落夹。在其文章中,他讲述儿时曾经于东北吃过一种玻璃叶饼,是用阔叶包裹淀粉饼内摊肉馅折作夹状。霍先生认为“不落“是玻黎或波罗的译音。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较艾窝窝是不落夹的传承更有说服力。

2.茶汤

茶汤是明代光禄寺备办的小吃之一。《万历野获编》中也有关于明代茶汤的记载,虽然是对光禄寺茶汤的一种讥讽,但也确实证明了明代时便有茶汤存在。而今茶汤成为北京一著名小吃。卖家用饰有龙头的大铜壶冲茶汤,既美味又具观赏性。

3.奶皮

明时宫中喜欢在冬季吃奶皮。且冬季小吃奶制品较多。如吃牛乳、乳饼、奶皮、奶窝,一直到农历二月份才停止。这是因为牛奶和奶制品是极佳的御寒之物,多吃可以保暖。奶皮的制作也较费材料。需将鲜奶小火慢煮,等到奶液表面出现薄薄的结晶固态,将其捞起晒干。口感类似于干奶酪。掌握了奶皮的制作工艺,在奶制品丰裕的今天,很多家庭便可自己制作奶皮食用。经过不断尝试,在原有奶皮制作工艺上,商家又研发出双皮奶等新奶制品小吃,扩大了奶皮在市场的占有率。

4.糍粑

糍粑在现代的普及性非常广。因其制作简易,味道软糯香甜,惹人喜爱。明时在宫中也是宫人们喜爱的一道小吃。明代宫廷饮食习俗,宫人们多在农历三月制作糍粑。他们将糯米面蒸熟,加糖和芝麻面,制成糍粑。如今,糍粑多流行于南方各省。制作也多裹以红糖或白糖。

由于明代距今多年的历史,明代的宫廷菜传承远不及清代繁盛。清代原御膳房御厨就曾集结原来同事一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清代宫廷膳房,专营清宫菜式。总的来说,明代宫廷菜的传承多零星小点,单打独斗,没有形成集群规模。

结语

明代宫廷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明宫内形成了共饮共食的小家和经常进行饮食交流的大家。正是这种较稳定的饮食关系的形成,推动了宫内饮食文化的发展。晚明饮食风气发生变化。宫中追求饮食奢靡化,重口味。文人士大夫多提倡精致饮食和养生观念,追求清新可口的食物。对于厚味和追求口腹之欲的宫廷饮食大多提出了批评和指责。宫廷饮食是本土化食品和外来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其某些食物在形成过程中也经由了宫外传入宫内改造再传出的历程。

总之,明代宫廷饮食是明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制作过程中各机构间有协作与制衡,饮食形式无不体现皇权等级,一饭一饮均代表君王气度,大国风范。在明代宫廷饮食传承不甚乐观的今天,希望读者通过此文可以一窥明代宫廷饮食风貌,感受明人那种一饭一菜当乐在其中的雅趣。

1
查看完整版本: 兼容并包,谈明代宫廷饮食中的朝鲜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