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春末夏初,雨水不断,容易湿邪入体,作为一个油腻的大「湿」人,该如何祛湿,回到清爽干净的状态?
雨生百谷湿气重。
即将到来的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雨生百谷,时雨将至,麦穗灌浆,清气升为云,浊气降为雨,是为谷雨,也寓意谷雨是个多雨的节气。
随着降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变大,人身容易外感湿邪入体。且节气前后的天气变幻莫测,忽冷忽热,忽湿忽干,忽春忽秋——多重邪湿之气轮番上阵,防不胜防。
湿邪的危害
湿邪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一旦附身,容易胶着难解,时起时伏,难以速愈。
1.湿气会影响一个人的皮肤、容貌、体型
一旦被湿气缠身,皮肤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皮肤会油腻,毛孔粗大,暗*没有光泽,严重者会长斑长痘。
而且湿气会让人变胖,除了水肿之外,还会让人便秘,导致小肚子变大。
2.有非常多的疾病与湿气有关
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带下等,严重的可引起顽固性肥胖。
这种顽固性肥胖还易引发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脂,甚至会引发恶性肿瘤。
如何祛湿更高效?
湿是阴邪,最善于沉积、藏匿在肠胃里,如油入面,所以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而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胃出现问题,体内湿气太重,就容易变成“油腻”的人:油腻腻的头发、油腻腻的脸,耳朵内湿又痒,大便黏腻,肩颈僵硬,肌肉酸重……
想要祛湿更高效,先要辨别脾胃不适的类型。因篇幅所限,目前介绍两种,一类是脾气虚,一类是脾阳虚。
脾气虚
脾气虚,一般都是天生禀赋,加上后天的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忧思恐惧,还有其他一些慢性病逐渐损伤脾气所致。
常见表现
吃得很少腹胀,尤其是吃过饭以后特别的明显大便溏形体消瘦浮肿、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等
因为脾气不足,水谷不化,气机也不畅,所以不爱吃饭。吃了饭以后脾气更加亏虚,所以胀得很厉害。脾气没有能力运化,就会常常出现大便稀溏的现象。
脾气不足,身体四肢肌肉都缺乏能量,就会出现劳累倦怠。时间长了以后,气血生化之源能力就不足了,那么人就会出现面色苍白的现象。
食疗建议
选用*参芡实薏仁粳米来煮成粥来食用,多吃几次,你的脾气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减少体倦乏力,面色*肢体浮肿等等一些症状。
*参芡实薏苡仁粥
原料:*参5克,芡实10克、薏苡仁20克、梗米克
制法:所有材料洗净,加入清水适量,明火煲粥食用。煲至芡实、薏苡仁开花为度。
脾阳虚
脾阳虚是脾气虚进一步的发展。比如食用了一些特别生冷的东西、受到了外在的寒邪,直接进入脾胃中焦,或者长期服用一些苦寒药物损伤了脾阳,或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都会导致的脾阳虚。
常见表现
饭量非常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有的人会出现肢体的浮肿,小便短少,或者女性会出现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阳虚和脾气虚有很多类似的症状,但是区别在于脾阳虚有畏寒怕冷,脘腹隐痛,喜温喜按等寒象。
食疗建议
可以选用山药*芪粳米来煮成粥,也可以少量的加一些红糖或者白糖,然后用山药*芪来补益脾肾之气。
山药*芪粥
原料:山药30克,*芪5克,粳米克。
制法:山药、*芪与粳米共煮粥,粥熟加白糖。一次吃完。本方以山药、*芪补益脾肾。
如果你的体质更偏向平和,日常也不见什么脾虚的症状,但是夏天来了,感觉自己没什么胃口、湿重乏力、昏昏欲睡的话,可以试试山药薏仁芡实赤小豆粥。
山药薏米芡实赤小豆粥
原料:薏米、芡实、赤小豆各10克,山药30克,梗米克。
制法:薏米、芡实、赤小豆先浸泡一夜。水烧开后放入薏米、芡实、赤小豆、大米,熬煮30分钟待到软烂。最后加入山药煮15分钟即可。调味可甜可咸。
这样的一个方子更适合大多数人,用以缓解入夏前的些许不适。帮助脾胃运化,排出湿气,身子也会更轻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