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张妍通讯员王宇琳
1月20日大寒赶上“腊八节”,年味儿渐浓。今年大家响应倡议留深过年,感受深圳的年味儿要从舌尖上开始。
色泽金*的”元农”年糕
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扶。你知道吗?大鹏半岛有一种特色年糕也离不开绿叶加持。这种叫“元农”的年糕,寓意“一元复始、农耕丰收”。今年春节前夕,南澳一家企业开拓了“元农”年糕产品,让这种原本只在大鹏半岛居民间流传的传统应节食品走向了市场。
以香味更浓郁的晚造米为料
54岁的苏月秋是南澳办事处南隆社区半天云村原居民,在她记忆中的过年就是从准备做年糕开始。距离过年还有10天左右,大鹏半岛居民便会一家大小,一起动手制作“元农”年糕。
制作年糕的叶子一般早上收割
“以前主要原料是自己种的晚造米。”苏月秋说,晚造米种植过程中雨水少,香味更浓郁,因此特别适合制作糕点,过年必备的年糕、米饼用的都是晚造米。先将晚造米洗干净,再浸泡水中五六个小时,泡软后用碓舂成粉。为了口感更加细腻,会再用筛子细筛一遍,然后将米粉与粘米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上片糖熬成的糖浆、食用油等混合揉搓。
“家家户户都会有竹编的‘元农’兜。”苏月秋说,揉搓完成后,将“元农”叶背面向上细细密密地铺在竹兜里,再把突出来的叶子剪掉,倒入米浆,上锅蒸熟。
“以前物产没有那么丰富,过年走亲访友都是带一条‘元农’。”苏月秋说,“元农”年糕是大鹏半岛居民过年必备的应节品,不仅家家户户都要做,还会斗大斗靓。“元农”年糕的重量以“斗米”为单位,一斗米换算起来是6.25公斤。
“元农”年糕入锅蒸煮
“如果有人做的‘元农’年糕有两斗米或者三斗米重,蒸得又平整又好看的话,不仅在村子里很有面子,而且也寓意着来年一切顺利。”苏月秋说,两三斗米重的年糕制作相当费时,光是蒸就得花上20个小时。
艳山姜的清香如画龙点睛之笔
“元农”年糕蒸好后,揭开锅盖,一股清香扑鼻。这种特殊的香味来自被本地人成为“元农”的植物叶子,这种叶子宽大翠绿,具有姜科植物特有的香气。究竟这种植物的学名叫什么?记者请教了植物学爱好者,认为是“艳山姜”。除了大鹏半岛外,福建莆田人也使用艳山姜作为制作糕点的材料,当地有一种叫“红团”的糕点,也必须放在艳山姜的叶子上蒸熟,取其淡香。
半天云村的艳山姜
半天云村房前屋后都种植艳山姜,就是留作过年时制作年糕之用。73岁的居民罗灶兰表示,“元农”年糕除了象征团圆喜庆外,还有很多讲究。比如,如果有人搬了新房,必须连续3年春节在新家里放“元农”年糕“压新房”,这个年糕要等到大年初二开年才可以吃。当地新婚燕尔,头一年去探访长辈,也必须带着“元农”年糕作为礼物。“很多地方过正月十五、元宵节,而我们是过‘元灯节’,家里生了孩子,就会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三、十四或者十六,选一天摆上几桌,邀请亲朋好友团聚为孩子祈福,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元农’年糕和长寿菜。”
“元农”年糕煎着吃、蒸着吃都可以
以前“元农”年糕多数是蒸着吃,因为油太珍贵了,现在的人更爱煎着吃,或者裹着鸡蛋液再煎。记者尝了一下刚煎至两面金*的“元农”年糕,叶子的清香如同画龙点睛之笔。米粉与粘米粉比例恰到好处,入嘴有嚼劲,不会像广式红糖年糕般过于粘牙。
“我们参加了深圳市非遗协会的两次活动,‘元农’年糕都非常受欢迎,让我们信心大增。”南澳旅游食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长妹说,今年尝试将特色年糕推出市面,1公斤售价98元,2.5公斤的元。
审读:孙世建蒋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