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综合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更年期,先健脾一张方子,补脾养阴,改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专业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4/6188147.html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妇科学》、《中医症候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女子更年期综合征的话题。

我想提醒你的是,处于更年期的女子,我们要警惕脾阴不足的问题。

来,我给你说个简单的医案故事。我们共同感受一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姓孙,当时是50岁。

平时,这个人就不是很开朗。看表情,总是忧郁,愁眉不展,也不像别人那么爱说话。

最近这半年,她身上更加不舒服。最突出的,就是睡觉多梦,脑袋里头乱糟糟的。有的时候,她会觉得出奇地心烦,胸满,恨不得找个地方大哭一场。

但是,究竟因为什么导致她如此不堪,她自己也说不出来。总之,就是那么一股无名火。

半年来,她的食欲也越来越差,饭量大减,而且口干、便干,身上没力气,体重下降明显。

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此人也暗自担忧,生怕有什么不好的病。医院去,人家说,啥病都没有,考虑是更年期综合症。但是通过用药,此人见效平平。

咋办好呢?后来此人决定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弦细数,舌红少苔。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回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甘草6克,大枣10枚,浮小麦30克,淮山药、北沙参、麦冬、白芍各15克,柏子仁24克,合欢皮9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3剂以后,身体有了明显变化。这就是,大便不干,口渴减轻,食欲增加,而且那种心中烦满想哭的感受大大减轻了。

这时候,原方保持不变,再投4剂。患者诸症消失。

最后,原方再投三剂,巩固善后。

看见没有?前前后后,一张方子,喝了十次,困扰患者的更年期综合征,被摆平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这里头的学问,我得跟你好好聊聊。尤其是女性朋友,或者是给人家当老公的人,你可一定要看好。

你记住,这个患者的身上,就有脾阴虚的影子。

什么叫做脾阴虚?顾名思义,它既有脾虚的一面,也有阴虚的一面。

你看这个患者,发病以来,食欲不好,胃纳大减,浑身乏力,体重也下降。你说这是不是脾虚啊?脾主肌肉,主气血生化。脾虚,肌肉失养,气血生化乏源,患者定然乏力、消瘦。

你再看,此患是不是口干、便干、脉数,舌红少苔?这说明啥呀?是不是阴虚有热?而且,这阴虚,还和脾的功能失常紧密相关。脾胃通于口,所以口干。脾主大肠的传导吸收,所以便干。

这两组症候结合起来看,患者就是脾阴虚了。

你可能会问了,这个状态,怎么就引起患者出现更年期综合征呢?

我们的脾,主运化,主津液和气血的生成疏布。脾要想正常发挥作用,离不开脾阴的支持。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脾气虚、脾阳虚外,脾阴虚照样能让脾无法完成本职工作。

于是,患者的阴血就化生不足。心肝两脏,哪儿能离开阴血的滋养?所以,心肝阴血,由此而变得匮乏。心不藏神,肝不藏*,所以患者心烦胸满、悲伤欲哭、睡觉多梦,头脑混乱。

我这么说,你应该能理解其中的关系了吧?

这个时候怎么办?关键,在于滋补脾阴,使得脾恢复其功能,同时补养心肝、养心安神。我们再来体会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甘草6克,大枣10枚,浮小麦30克,淮山药、北沙参、麦冬、白芍各15克,柏子仁24克,合欢皮9克。

这方子,其实很简单。前三味药,是甘麦大枣汤的化裁。浮小麦清心养肝,化解虚热。大枣和甘草,健脾养血,补养心肝。这个甘麦大枣汤,是调治女子更年期综合症的常用经方。

但是,它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山药、沙参、麦冬、白芍。这几味药,滋补脾阴,凉肝缓急。其中的山药,最为关键,它既能够健脾,还能够养阴,是改善脾阴虚证的常用药。

最后,以柏子仁养心血,润肠通便,以合欢皮疏肝解郁、愉悦心志。患者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你看,这就是以滋补脾阴的办法,结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女子更年期的例子。它十分典型,也很生动。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女子更年期患者,具备上述医案里的症候。典型表现,就是觉得心烦、苦闷、情绪不稳定、想哭,多梦难眠、睡不好觉,同时口干、便干、总有无力感、胃口和食欲很一般、饭后腹胀不消化。有些人更惨,甚至出现大便干结、身上或手足发热、嘴唇发红等现象。这些情况出现,我们要考虑是不是脾阴不足引起的。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太多了。其中,大部分人和长期的忧思、郁怒有关系。忧思郁怒日久,会耗伤脾阴,连及肝阴。还有的人,和饮食习惯有关系。偏嗜热性辛辣食物,对脾阴的伤害很大。

总之,像这种带有明显脾阴虚特征的更年期综合症,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希望有此类困扰的女性朋友,或者患者家属,能认真体会并反思,找到问题之根源。文中配伍,十分典型,组方紧凑,层次清晰,可以作为借鉴。但是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不要盲目。

当然,最关键的,是在我们出现了上述症候以后,要想到问题可能源于哪里。我们懂一点此类的中医知识,对于认知病情,有效就医,是十分有帮助的。最怕的就是,你满身难受,却不知道这是异常,是病,是可以调治的中医症候。得了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了病,你依然是医盲。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文君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