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综合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引火归元ldquo引火汤rdquo [复制链接]

1#

(一)中医补气十六法

中药补气:*芪,人参,*参,太子参,*精,西洋参,白术等。

成药补气: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

艾灸补气: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

针灸补气: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肺俞等。

注射补气:*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胎盘注射液注射三阴交等。

输液补气:*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药茶补气:人参灵芝茶,*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

药膳补气:*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参炖排骨等。

药酒补气:*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子等泡酒饮。

饮食补气: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

运动补气:气功,太极,导引,武术,健身操,适当活动等。

生活补气: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

按摩补气:按摩足三里,关元,揉腹,捏脊等。

治病补气: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气。

病后补气: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防止气虚。

技巧补气:呼吸吐纳,意守丹田,三分饥寒,百事有节等。

(二)中医养血十六法

草药养血:当归、何首乌、阿胶、熟地*、枸杞子、*芪等。

成药养血: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膏等。

饮食养血:桂圆、老母鸡、红枣、鸡蛋*、猪肝、瘦肉、鱼类等。

生活养血:生活规律、劳逸结合、营养均衡、铁锅炒菜、禁浓茶。

节省养血:避免久视伤血、久思耗血、久劳损血、外伤出血等。

治病养血:防治出血、肾衰、再障、月经过多、崩漏等疾病。

西药养血:维生素C、维生素B12、富马酸铁等。

输液养血:代血浆,全血,参麦针等输液。

术后养血:大病、大小手术后、产后、人流后均应养气血。

药酒养血:*芪、当归、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泡酒饮。

药茶养血:当归桂圆茶、枸杞黑芝麻茶、酸枣仁茶等。

药膳养血:*芪当归炖老母鸡、当归羊肉汤等。

针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血海、膈俞等。

艾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神阙、中脘、血海等。

埋线养血: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等埋线。

注射养血:胎盘、当归、*芪、B12针注射足三里、三阴交等。

(三)中医养阴十六法

草药养阴:麦冬,沙参,石斛,玉竹,天冬,山茱萸等。

成药养阴:六味地*丸、麦味地*丸、养阴清肺丸等。

针灸养阴:太溪、照海、三阴交、肾俞等。

艾灸养阴:三阴交、肾俞、肝俞等。

饮食养阴:秋梨,蜂蜜,蔬菜瓜果,百合,银耳等。

生活养阴:叩齿咽津,揉搓涌泉,取暖开空调多饮。

止损养阴:少嗑瓜子,少风吹日晒,戒烟,节制房事等。

增湿养阴:湿毛巾湿衣服晾在室内,室内放水盆,增湿器等。

药酒养阴:麦冬、百合、石斛、熟地*、山茱萸等泡酒饮。

药茶养阴:百合、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等泡茶饮。

药膳养阴:银耳百合汤、枸杞炖甲鱼、黑芝麻油等。

治病养阴:糖尿病、甲亢、反复上火、更年期综合征等多养阴。

地域养阴:西北干燥容易伤阴,东南潮湿可减少水分蒸发护阴。

秋冬养阴:秋冬气候干燥,水分蒸发过多,应当养阴护阴藏精。

补液养阴:急性病脱水口干尿少,输液可迅速改善。

急下存阴:中医治疗温病用通便退热来护阴,防止真阴亏损。

(四)中医养阳十六法

草药补阳:人参、附子、肉桂、巴戟、苁蓉、鹿茸、桂枝等。

成药补阳: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艾附暖宫丸等。

针灸补阳: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命门等。

艾灸补阳:神阙、关元、气海、大椎、命门、涌泉等。

饮食补阳:牛羊狗肉、葱姜、桂圆、麻雀蛋、鹿肉、韭菜等。

运动补阳:气功太极、劳动锻炼、田径武术等运动生阳。

洗浴补阳:制川草乌、补骨脂、桂枝、附子、干姜等洗浴。

治病护阳:防治痛经、慢支、甲减、风湿、慢性腹泻等寒病。

防寒护阳:少贪生冷、个人防护、取暖防寒,减少阳气体亏损。

火炕补阳:坚持睡火炕,对虚寒体质、老年人有很好护阳作用。

药酒补阳:人参、肉苁蓉、巴戟天、鹿茸等浸酒服可补阳。

药膳补阳:人参当归*芪炖老母鸡、当归附子羊肉汤等。

药茶补阳:人参茶、姜红茶、枸杞茶、苁蓉茶等。

贴穴补阳:慢支肺俞三伏贴,前列腺炎白胡椒神阙贴,艾磁灸等。

拔罐补阳:大椎、神阙、命门、肺俞等拔罐除寒护阳。

春夏护阳:春夏阳在体表,内脏阳气不足,须防寒护阳。

引火归元“引火汤

引火汤:熟地90g,巴戟、天冬、麦冬各30g,茯苓15-20g,五味子6g,

(《辨证奇闻》)::方用熟地为君补水,麦、味为佐滋肺,金水相资,水足制火;加入巴戟之温润,则水火既济;水下趋,火不得不随,增茯苓前导,则水火同趋,共安肾宫,用巴戟“取其引火,又足补水,肾中无干燥之虞,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所以胜附、桂也。”现代中医李可临床应用时还常加天冬与麦冬同用,取其滋肾力胜。对虚阳浮越乃至阳气欲脱之病患,加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取张锡纯来复汤之法。加肉桂以助引火归元。另喜用砂仁,该药入脾、胃、肾经,一可醒脾调

引火归元“引火汤”

引火下行’的几种方法彭荣深在病机十九条中,因火热为患者占九条之多,可见火热之邪犯人之众。但火有实火、虚火、阳火、阴火的不同,实火、阳火当泻,泻火法以苦寒泻热,属于最常见的直接针对性治疗,容易被众多医生掌握。而虚火、阴火却不仅不能通过直接的泻火法取得疗效,反而会使火邪更旺。犹如李时珍所说:“诸阳火,遇草而炽,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愈炽,以水扑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火焰自灭。”可见二者的治疗方法迥然不同。其中阴火、虚火的治疗方法掌握起来更加不易,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引火下行”就是一种治疗阴火、虚火的主要方法。但它又不仅是治疗阴火、虚火为患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阳火、实火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更需要我们熟练掌握。虽然火的本性是向上,但是由于身体各部均需要火的温煦,所以在生理状况之下,火可以随经络在全身上下循行,可以在脏腑的支配下到达全身各处。而在病理情况之下,火象太过后,则其不受经络脏腑约束随性而发。本性所趋,火焰涌上,火邪妄动,因此容易在人体上部、外部引发疾病,这时需要进行祛火治疗。除了直接使用苦寒泻火法之外,行气法亦可为之,因为“气有余便是火”,气滞、气郁、气阻、气停时间较长,都可以出现火热之象,行气即能散气,散气即能祛火,所以行气也可祛火。归纳法亦可为之,因为火邪散漫,火性上炎,将火收回到其应在的位置,即将其归位收纳,使其不再泛滥,故归纳法也可祛火。还有益气法亦可为之,因为气中又分阴阳,一般所说的气虚,可能为气阳虚,气阳不足则气阴妄动,因此出现阴火。此种阴火,只需益阳即可与之相协调。这时益阳即为益气,尤其是使用甘温法更可取得满意效果。有时候在气中阴阳俱虚的时候,虽然气阳虚为主,但也有气阴虚,除使用甘温之外,也可助之以甘凉,效果会更好。引火下行应该包括除了直接苦寒泻火法之外的几种方法。具体运用时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一是向下导火法。即头面部或人体上部有火象,治疗时将火向下引动,以达到祛火的目的。如牙龈肿痛,胃火旺盛,可以泻足阳明经上的内庭穴予以治疗。由于牙龈位于面口部,内庭穴位于足趾部;牙龈肿痛属于胃火旺盛,火性上炎,足阳明胃经从上往下循行,内庭在足部引动阳明经经气循经从上向下走,故称之为引火下行。气机顺畅循行之后,气滞、气郁、气阻、气停的问题迎刃而解,故可解除火邪。这种方法在针灸治疗时使用较多。还有如“心火下移小肠”时,治疗上不是使用直接泻火的方法,而是使用导赤散,将心火导入小便而排除体外。由于心在上,小肠在下,小便下排,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的方法。这时治疗的主要对象是实火、阳火。二是交通心肾法。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心火为君火,是人体动力的启动源,而肾藏精,是人体动力的基础。心在上,肾在下,心火必须既能升又能降,才能开启生命之源。故有诸火皆升,惟心火独降之说。假若心火不能下降,则出现心火过旺的表现在下则肾气不能得到开发而出现疲乏无力,下焦寒冷;在上则因心火扰动,心神不安。由此将出现精神疲惫,失眠不安等表现。这时主要使用交通心肾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交通心肾的关键就是将不能顺利下降的心火引下来。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交泰丸使用*连清理积聚在上的心火,肉桂温煦在下的肾精以引动心火下行。其中*连的用量可以根据心火的多少或虚实决定,如心火太旺则用量相对加大,反之则减少。而肉桂惟代天行令,犹如心火下降一般,其用量则应与患者机体反应能力相匹配。身体对药物敏感的,用量相对较小,反之则较大。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说:“小热之品,计之以钱,大热之品,计之以分者,不过用以引火,而非用以壮火也。”记得有一位舌糜烂的病人,在当地多使用清热泻火药,长期治疗不效,后辗转来到北京,一位医生处以交泰丸加减,处方后患者感觉药少价廉而不敢服用,偶尔见我后示其方,我极力劝说其服用,服5剂而治愈。此病西医多认为是白色念珠球菌引起,一般消炎药并无治疗作用。中医认为是虚火上炎,故引火下行法能够治愈。三是引火归元法。因为肾藏精而主水,心火点拨肾阳而激发肾阴以鼓动全身。若水湿(寒湿)太过,则肾阳受阻,不能与肾阴相合,而安居下焦,肾阳游离无主,弥漫四散,理论上称之为阴火。此火见水(因为加大了寒湿阻滞)则旺,见火(可以减少或消除寒湿阻滞)则消,故又称之为龙雷之火。如临床上高血压病人中,由于下焦寒湿而致的,往往使用重镇药物效果不好,西医使用降血压药效果也不十分明显,而使用温下焦法,如附子汤、真武汤能使血压明显降下来。还有一些失眠病人使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也是此类方法。四是益气降火法。这在李东垣治疗阴火时常用。应属以升促降法。李东垣从脾胃之气的变化出发认为:“元气与火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当元气不足或受伤的时候,阴火就会抬头。同样邪阴太过的时候正阴就会受制。如《温病条辨》所说:“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故有补正阳以去邪阳(火热),益正阴以去邪阴(寒湿)之说,李东垣创“甘温除大热”法,让人受益匪浅。我的老师万友生教授对此就颇有研究。他治疗一老妇的病例就很有代表性:“老妇自云‘火体’,动则‘上火’,眼鼻口中‘冒火’,咽痛如裂,牙痛,手足心热,久治不效,殊以为苦。……其人虽‘火大’,而从不欲饮,得冷反难受。多年来,大便日十余行,且难禁,极度乏力,腰痛尤甚,舌胖淡嫩脉弱。其气虚之象甚着,而前医药多寒凉,以其不效。遂诊为脾虚阴火証。予补中益气汤(*参与洋参、生甘草与炙甘草同用)去当归,用银柴胡,加山药、莲子、石斛、桔梗兼护脾阴、保肺气,三剂咽痛除,诸火尽消,气力增。继服一周,多年痼疾得愈。”在我们临証中,也经常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感冒或小儿夏季热等,效果也很好,也可将其中*参换成洋参,取其益气降火之意。在中医的处方中有引经药一说,在“引火下行”中也经常使用引火下行药,所谓引火下行药主要指能将人体上部之火或外部之火引向下或引向内的药物,我们常用有如川牛膝、肉桂、杜仲等。关于川牛膝,《本草经疏》中说:“走而能补,性善下行。”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我们在治疗高血压病人中经常使用,无论阴火、阳火均可,但治疗阴火时用量相对较轻,使用阳火时用量相对较大。肉桂有以火引火的作用,因其点燃下焦之火,以祛下焦的寒湿,替天(心)行道,引动肾火,故能将外散弥漫之火降下收回而归肾中。在使用中主要在于用量的掌握,一般来说用量都较小。杜仲主要是入肝经气分之药,但其不升肝气,反而能降肝气。因肝多实証,肝气太旺属实者居多,在治疗实火上炎的病症时,常用其引火下行。《本草求真》说:“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但杜仲性补肝肾,能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得中”。高血压病人使用杜仲的时候,一定要有肝肾阴虚,肝火亢旺的表现,效果方能满意。用量上相对较大,一般10-15g为常用量。针灸在引火下行中所使用的穴位也很多,一般而言,在四肢远端选穴,诸如十宣、八邪、少商、商阳、中冲、鱼际、合谷、八风、内庭、太冲、行间、气海、关元、肾俞等都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只要在临床上将其中某些或某个穴位加入到应用的穴位或处方中即可。手法是在实火、阳火中一般用泻法,虚火、阴火中一般用补法。引火归原是用温药医治龙火上燔的一种办法,属于从治法。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失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明清温补医家依据上述实际,将引火归原普遍用于临床。但由于离原之火实际上的不确定,形成了诸多看法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互相矛盾之中。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李可对引火归原医治,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

1、 水浅不养龙 龙火离位上奔李可以为,肾为后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水足则火藏于下,和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安康无病。若因外感外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按 龙雷之火,望文生义,是描述它发生于须臾之间、忽然而来。西医以为,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证见日出便热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2、 水寒不藏龙 无根之火上扰李可以为,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3、 阴盛格阳 浮阳上越所谓格阳证,是指阴寒内盛而格阳于外;戴阳证,是阴寒下盛而格阳于上。《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格阳、戴阳之明证。二者均为上热下寒证,与龙雷之火有相近之处,故不少医家把格阳、戴阳之治法称为“引火归原”。4 、八脉失养 冲脉上攻李可以为,奇经八脉病有两大特点,一是久治不愈的“频发痼疾”;二是“定时发作”类病证。经方桂枝加桂汤是医治奔豚症(冲脉病变)的特效疗法。因奇经八脉病有定时发作和冲脉上攻等特点,与龙火上奔有相近之处。5 火不归原证的特点李可以为,龙雷之火是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感实火大不相反。龙火上奔,多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耳痛、齿浮、齿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灼等。现依据其医案,归结以下内容:

5.1 、火不归原发病特点 龙火上燔有两大特点:①交节病作、遇阳则动:李可指出,龙雷之火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化,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如“鼻衄奇案”,病发冬至时节,清晨4时忽然鼻衄出血。②来势暴急、须臾渐变:李可说,龙火上燔往往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须臾渐变。如“白塞氏综合症案”,其口腔、外阴溃疡,每逢冬至当日立即发病,一两分钟即令人不能忍受。

5.2、 火不归原证候特点 火不归原证候,可以这样概括:头面五官赤痛衄,上热下寒热上攻,尿多不渴膝独冷,l*无苔脉大洪。上面辨别阐述:①头面五官赤痛衄:证见头痛、头晕、面赤如醉、耳鸣如潮、鼻衄、咽痛如灼、舌衄、口舌生疮,齿痛、齿浮、目赤如鸠、白睛溢血、心悸暴喘等。②上热下寒热上攻: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按火不归原治速效。外感无此景象,误用苦寒直折则危。③尿多不渴膝独冷:下寒罕见膝冷、尿多不渴,还见腰困、足膝脆弱等肾虚之证。火不归原分型论治:

6.1 、火不归原根本型 

李可把火不归原分为两个根本证型:水浅不养龙,阴虚于下,则火失其制而离位上奔;水寒不藏龙,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病机既明,当用“甚者从之”之法。水亏者,以引火汤壮水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油桂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笔者了解,水寒不藏龙是在水浅不养龙根底上开展的,其次要指证是双,它不是实寒、阴证,而是虚寒、阴损及阳。如“齿衄案”,李氏明白指出是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用七味地*益肾,骨碎补、油桂引火归原;“虚寒性糖尿病案”,阴虚于下,水浅不养龙雷,故目赤轰热;阴损及阳,命火衰微而津液不能上达,故饮多;肾失统束而膀胱践约,故尿多。治以引火汤加肉桂、山萸肉、红参、胡桃等滋阴助阳、引火归原。明清医家多用七味都气丸、七味地*丸治水亏者,用八味地*丸治水寒者。而李可却喜用引火汤加肉桂,其缘由何在?笔者剖析:①引火汤乃滋阴大剂,熟地用至90克,力气专注,取效甚捷。如癌证化疗、放疗损伤肾阴,而见头面升火之火不归原证,引火汤两剂必退。②引火归原用巴戟30克,五味子6克,油桂3克,寓有“阴中求阳”之意。其中肉桂米丸先吞,取于乌梅丸之法,公用于下焦痼疾,最宜深究。

6.2 、火不归原变通型 关于火不归原兼脾虚泄泻者,用引火汤易添加腹泻,故李氏改用四小人合七味地*汤变通。详见上面案例:复发性口腔溃疡 燕某,女,29岁。口舌生疮6年,1月数发,时愈时作。近1月来,因流产后恣食瓜果生冷,复因暑热,夜睡不关电扇,门窗大开,又遭风寒外袭,遂致身痛呕逆,食少便稀。外感愈后,口舌于今晨突发白色丘疹一圈,灼痛不可忍。按脉细弱,舌淡欠华,面色萎*,腰困膝软,此属肾虚脾寒、虚火上僭。《证治准绳》治此类口疮,用四君七味(六味加肉桂)合方加玄参、细辛,极效。但本例病人,脾胃气弱殊甚,寒凉滋腻不可沾唇,变通如下:红参(另炖)10g,焦白术、茯苓各30g,炙草、姜炭、细辛各10g,油桂1.5g(饭丸先吞),肾四味各15g,3剂。二诊:诸证均愈。予补中益气汤加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胎盘粉5克(冲),10剂,培元固本,以杜再发。按 此方为四君理中汤培土敛火,肾四味、肉桂引火归原,加细辛火郁发之。李氏凡遇火不归原证而脾胃虚弱之病人,即投上述变通方,皆效。7 、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自明清以来,温补派医家在临床上频繁使用引火归原法,用于阴虚、阳虚、阴盛、戴阳、格阳等,其办法有内服、内服、噙含等,使得该实际有些泛化,形成诸多看法上的混乱。笔者以为,讨论引火归原的外延与内涵,应认清以下有关成绩:

7.1 、上热下寒之真假 为了说理方便,可把与引火归原有关的上热下寒证,分为真暑假热和真寒真热。上热下寒之真暑假热证,次要指格阳与戴阳,《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明证。上热下寒之真寒真热证,次要指龙雷之火,上热与下寒俱真,皆为离位之火上移所致。

7.2 、上热下寒之从治 引火归原,是依据《内经》“甚者从之”引申而来的。所以,认清上热下寒之从治有哪几种状况,也是必要的。水浅不养龙,用壮水敛火法,属于“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为从治;水寒不藏龙,用温脏敛阳法,属于“热因热用”,为从治;格阳、戴阳证,用四逆辈破阴回阳,属于“热因热用”,为从治;格阳、戴阳证,用四逆辈热药冷服、或加猪胆汁苦寒反佐,为反治之妙也。

7.3、 火不归原证 火不归原为病因病机,亦为证候;而引火归原是治法。李可以为,水浅不养龙,阴虚于下,则火失其制而离位在奔;水寒不藏龙,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他在这里明白提出“火不归原”证候概念,即指水浅不养龙和水寒不藏龙。

7.4 、引火归原法 笔者从李可之格阳、戴阳19例医案中发现:他从不称格阳、戴阳证为“火不归原证”,但有3种状况称格阳、戴阳证之治法为“引火归原”,如“阴盛格阳案”用白通汤加人尿猪胆胆;“咽痛寒证案”四逆汤热;“急性盆腔炎戴阳案”用四逆汤加肉桂3克等,便是明证。格阳、戴阳证,由于里寒太盛,热药常被格拒不纳,所以要在热药中参加人尿猪胆汁苦寒反佐,或热药冷服,使同气相求,引阳药直入阴中,故称之为引火归原。至于四逆汤少佐肉桂的成绩,还得从附子、肉桂的作用谈起。李氏在“温氏奔豚汤”一文中指出,温氏奔豚汤由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组成,是一首纯阳益火、救困扶危妙方。原方无剂量,李可经历:君药附子,轻证温养用10克,大病阳衰15~30克,危殆重证、破阴救阳~克;肉桂平剂温阳10克,火不归原用小量3克米丸先吞等。他在这里,只提肉桂为引火归原,而不提附子,这是为什么?由于格阳、戴阳证已见浮阳上越的景象,遇火(热药)即飞。所以像四逆辈、附子类热药下去,欲飞的浮阳就飞得更快。如何把壮火剂经过上热的关口,就是一个顺手的技巧成绩。附子偏于阳气,而肉桂独入血分,故引火归原只用肉桂,而不提附子。以肉桂为响导,3克米丸先吞,取其同气相求,引浮游之假热归于下焦,然后再服四逆辈治标,就不存在格拒成绩了。笔者还留意到:李可对由外伤而来的戴阳(即素阴虚,而病患戴阳),多用四逆辈少佐肉桂,或附子剂少佐肉桂,如“肺结核兼并肺心病戴阳案”,“肺心病奇症案”,“急性盆腔炎寒证案”等。

7.5 、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 火不归原证与引火归原法,格阳、戴阳证与引火归原法,既有联络,又有区别。为了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依据李可之上述实际,提出引火归原有狭广二义:①广义引火归原:指火不归原证,即水浅不养龙(阴不抱阳)与水寒不藏龙(阴损及阳);②狭义引火归原:除了火不归原证,还涵盖格阳、戴阳之热药冷服,或热药反佐苦寒,或热药少佐肉桂等。前者(阴不抱阳、阴损及阳)之引火归原属于治法,然后者(热药冷服、反佐苦寒、佐用肉桂)之引火归原归于技巧。如“咽痛寒症兼齿衄案”中指出四逆汤热药冷服,古人称之为“偷渡上焦”,李可称之为披上“冷”的假装,“骗”过咽喉一关,入胃则热性慢慢发扬,引浮游之假热归于下焦病愈。所谓“偷”、“骗”、“假装”等都是一个意思,即“巧诈法”。所当前者之引火归原,可称为巧诈法。③格阳、戴阳证与引火归原法:引火归原是格阳、戴阳治法中的一局部,只要上述3种状况可称为引火归原法,其它如格阳、戴阳之“足心发热案”、“重症呃逆案、“阳虚型高血压案”等,李氏均不称其为引火归原法,其旨义当细心揣摩。8 、火不归原的类证鉴别火不归原证与格阳、戴阳、奇经八脉证有类似之处,鉴别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依据李可之火不归原案20例,格阳、戴阳案16例,奇经八脉案5例,整理出以下鉴别要点:

8.1、 火不归原与格阳、戴阳 火不归原与格阳、戴阳鉴别要点:①寒热真假:火不归原之上热下寒俱真,格阳、戴阳为真暑假热证。②交节发病:二者均为交节发病,但火不归原为遇阳则动,遇阴则静;而格阳、戴阳为遇阴则动,遇阳则静。如“足心发热案”,日轻夜重。③暴急渐变:火不归原证,来热暴急,须臾渐变;而格阳、戴阳证,虽屡误治,却无急变,详见“咽痛寒症案”。④面色特征:火不归原之面赤如醉,即色红艳丽。如“倒经衄血案”;格阳、戴阳之面赤如妆(亦称艳如桃李、艳若涂丹),即面色嫩红,如“抱儿痨案”。其中“妆”字最耐寻味,已含有假象之义。⑤附子用量:火不归原之阴损及阳型,其附子为小剂,如“舌衄案”引火汤加附子10克;而格阳、戴阳之附子,多为大剂(30克以上),如“重症呃逆案”之附子为30克。

8.2、 火不归原与奇经八脉 火不归原与奇经八脉鉴别要点:①定时发作:奇经八脉痼疾,多为八脉皆虚,阴损及阳,肝肾阴寒夹冲脉上攻,故遇阴则动,遇阳则静,如“奇经频发痼疾案”每晚8时准时发病。而火不归准绳正好相反,遇阳则动,遇阴则静。②病势上攻:火不归原为热势上攻,每自脚底、脐下而起;奇经八脉证为冷气上冲咽喉,多从双脚外侧、脐下而起。③附子用量:火不归原之阴损及阳型,其附子为小剂;而奇经八脉之附子,多为大剂,如“奇经频发痼疾案”3个病例中,附子均为30~50克

胃,引火下行需赖脾胃为之斡旋;二可下气,引诸药归元。

涌泉穴—引火归元,滋阴补肾,清虚热

涌泉穴

位于足底,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或前1/3与后2/3交接处的凹陷中。

可以用拇指指腹向足趾方向直推,称为推涌泉;还可以用指端头,为揉涌泉,50~次。

引火归元,滋阴补肾,清虚热。

1、用于阴虚火旺,五心烦热,烦躁不安等。2、降法的代表,可用于呕吐的治疗。

引火归元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这时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引火归元”是中医的独特治法之一运用得当,每能提高疗效。

“引火归元”是治疗肾火上升的一种方法。肾火上升又称为“肾火上浮”、“肾火妄浮”、“虚阳上浮”、“孤阳上越”、“虚阳不敛”、“浮火”、“浮阳”等等。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等。

肾火即命门之火。肾藏元阴元阳。肾阴需命门之火的温养,命门则需肾阴的滋涵。有人把命火喻为为龙火,如龙伏水中不宜浮越。说明了命火与肾阴的关系。若肾阴不足,往往导致龙火浮动(即肾火妄浮),便会出现上述多方面的症状。

引火归原法在临床上应用研极广,可治疗下列疾病:

1、尿崩症:口渴难忍,大量饮水,小便频数且量多,面红唇赤,畏寒,舌红无苔,脉虚数,证属下元虚寒,孤阳上浮,治宜温肾补虚,引火归原。

方药:制附片10克(先熬),肉桂花3——6克,山药30克,熟地20克,枸杞15克,乌梅10克,甘草20克,红参10克,水煎服。

2、失眠:(心肾不交)劳倦太过,长期失眠,每夜仅能睡3,4个小时候左右,甚至彻夜失眠,自感脑内旋转,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便溏,舌质红,脉细数。证属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引火归原。

方药:肉桂6克,*连6克,熟地30克,山药30克,山萸12克,丹皮12克,泽泻10克,获苓30克,水煎服。

3、口腔溃疡(口糜):口腔溃烂,口唇干燥,但喜热饮,畏寒肢冷,口涎甚多,舌红少苔。证属阴虚阳亢,虚阳上浮,治宜滋阴潜阳,引火归原。

方药:生地30克,肉桂6克,元参15克,花粉10克,麦冬15克,吴萸6克,灵芝6克,龙胆草10克。水煎服。

4、糖尿病(消渴):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皮肤干燥瘙痒,腰酸腿痛,软弱无力,男子阳萎,女子月经不调。证属肾阴虚亏,阴虚火动,治宜滋阴涵阳,引火归元。

方药:生地20克,山药30克,山萸15克,*芪30克,丹皮10克,泽泻20克,*精15克,枸杞15克,肉桂6克,制附片10克(先熬药)水煎药服。

5、更年期综合征:心悸,易惊,性情急躁,夜多幻梦,阵发性面部潮红,头痛,失眠,出汗,肢麻,腹胀,便秘,舌唇红赤,苔白厚。证属肾阴不足,阴不涵阳,虚阳上浮,治宜滋阴涵阳,引火归原。

方药:熟地30克,山药30克,山萸12克,肉桂6克,枸杞15克,仙灵脾30克,泽泻10克,获苓20克,丹皮10克,水煎服。

6、癔病:心悸易惊,胸闷有灼热感,喉间如梗,有窒息感,失音,耳聋,背脊疼痛,肩臂麻木,睡中常出现上肢筋脉孪急抽搐,平时易易激动,精神紧张,甚至悲伤欲哭,多食易饥,小便频数,口干唇赤,舌红苔薄*而干,脉细。证属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引火归原。

方药:百合30克,知母10克,肉桂6克,牛膝10克,熟地20克,山药30克,山萸12克,获苓15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水煎服。

7、前列腺肥大:小便滴沥难下(服利尿剂亦无明显疗效),面色浮红,少腹胀满疼痛,四肢不温,舌红,苔腻,脉数,证属阴虚阳亢,火不归原。治宜滋阴清火,温阳化气。

方药:知母12克,*柏12克,肉桂6克,水煎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