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综合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戒糖之前,请背诵并默写全文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引起白癜风的原因 https://m.39.net/pf/a_4793246.html
                            

《上瘾五百年》中提到,糖不仅是一种调味剂,还是一种安慰剂,它能够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产生快感。

然鹅,正如烟酒之于人类,人生的残酷就在于,99%让人上瘾的东西都有害!

想吃又怕胖,“无糖”产品的出现似乎平衡了你在身材和口感间的纠结。

左手“零糖”,右手“低卡”,很多人冲着这些自带健康光环的字眼,毫不犹豫地将食品加入了购物车,觉得这样就能实现健康饮食。

近日,元气森林就“0蔗糖”宣传致歉,称将旧包装上的“0蔗糖”改为“低糖”。

自己常喝的“无糖饮料”居然是有糖的,糖还不少?

见此,评论区里一片哀嚎。

也有人表示迷惑,0糖气泡水还能喝吗?听说气泡水用的是代糖?

所以,糖、蔗糖、代糖差别在哪里?人们为何谈糖色变?

1

食品中的糖从哪来

提起发胖的食物来源,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碳水化合物。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淀粉、糖原和膳食纤维,糖类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包括单糖和双糖,也叫添加糖。

添加糖是碳水化合物里最容易让人发胖的,一般零食、甜品、糖果、酱料、饮料里添加得比较多。

需要注意的是,水果和蔬菜中天然存在的糖、牛奶中天然存在的乳糖、主食中的淀粉都不属于添加糖。

如果给食品中的添加糖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蔗糖:包括红糖、白糖和冰糖等纯度不同的双糖。

果糖:除了水果中的天然果糖,用于加工食品中的果糖并不是从水果中提取的,而是混合果糖。这类果糖甜度通常是蔗糖的1.7倍,并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强,添加到饮料中会更加清凉爽口。

代糖:这类糖最初是为了给糖尿病人使用而创造的,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无糖食品中。根据原料和获取方式,可以将代糖分为天然代糖、糖醇和人工代糖。

2

你对无糖食品的误解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规定,“无糖”指每毫升含糖量不高于0.5克,“零热量”表示每毫升热量不超过17千焦(约4千卡)。

无糖食品并非真正的“0糖”,而是采用甜味剂来代替蔗糖,其甜度是白糖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常用的甜味剂分两种:

天然甜味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木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等;

人工合成甜味剂: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三氯蔗糖、糖精等。

一些食品饮品宣称的产品效果,看似健康,其实很多人误解了含义。比如:

“0蔗糖”指有其他糖;

“低糖”指含糖量低于5%;

“低脂肪”指脂肪含量低于1.5%。

从卡路里摄入角度来说,无糖饮品所含能量非常低,确实可称作是“零卡路里”饮品,但喝这种甜饮的人,体重还会照样增加。

有研究表明,甜味剂的甜味会让人感觉吃了含糖的食物,进而刺激人体产生胰岛素,导致血糖下降,让人产生饥饿感,食欲增强。

此外,由于饮用者觉得“喝的是零卡路里饮料”,下意识地放纵自己摄入过量食物,导致热量超标。

对于“无糖食品”,人们一般有以下3方面误区。

误区1:把“无蔗糖”“无添加蔗糖”当作“无糖”

所谓的“0蔗糖酸奶”“无蔗糖饼干”等,其实可能含有麦芽糖浆、麦芽糊精等成分,同样可升高血糖,且升高血糖的效率比蔗糖还高,不利于控制血糖。

误区2:把“无添加糖”当作“低热量”

虽然产品没有额外添加糖,但有些食品原料本身就含很多糖分。某些粗粮饼干口感粗糙,给人“健康”的心理暗示,但为改善口感会加入很多油脂,属高热量食物。

误区3:把“无添加糖”当作“健康”

无糖食品吃起来也会有点甜味,是因为含有代糖,包括天然甜味剂和人造甜味剂。人造甜味剂因成本低常被使用,且安全性仍有待探究。

挑选相对健康的无糖食品,建议从两个维度选择:

学会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